【走進台灣】那些選擇返鄉的池上小農─台東遠山生活

 

「與生態環境共存,給下一代更好的友善自然」是台東小農共同的核心理念,希望栽種的品種能夠有強壯的根性對抗病蟲害,目標是不須施展化學藥劑,而達到生態漸漸平衡的環境,為友善自然注入希望的活泉。

六月底探訪台東,拜訪一群在故鄉土地實踐永續耕作的小農;創立池上小農品牌「境禪朗」的張東生,帶著耿直微笑回應了我們對收成驟降那麼多的訝異。他說明若要維持基本生計、養家糊口,至少需要每人每年耕種四至五甲農地,然而在極端氣候的影響下,去年收成最多整整少了七成。「好險這裡土很多,我們都可以吃土!」笑著說「吃土」,張東生肩上扛的除一個家庭,更有對環境盡心的使命與壓力;他堅持友善農法,不噴灑農藥改噴維生菌,這段路程是辛苦且挫折的,但當初選擇回到故鄉工作,是為保有最純淨的環境留給下一代。那笑容的背後,是自我實踐永續的行動,與凝聚故鄉的深情。

同為返鄉開闢健康米糧「源天然」的羅永昌表示,回鄉後他與妻子每天天未破曉,就下田除草、耕種,過辛苦務農的生活。對小農們來說,賺取豐厚的報酬本不在考慮範圍,哪知還須時常與「吃米不知米價」的政府政策間大力抗爭,靠天吃飯的工作環境,更讓他們站在氣候變遷衝擊的第一線。但羅永昌説,每當他走入田邊時,看到周遭因友善農業越來越生機盎然的環境,聽蟲鳴鳥叫、來自大自然真實的聲音,這樣與環境共存的理念,孕育出多樣性的生物棲地,更成為減少蟲害、實踐和推廣天然作物最好的方式,他與妻子選擇返鄉,就是為了守護這得來不易的風景。

短短的相聚時光,我們看到了一群為了故鄉、為了生態自然勤奮努力的身影,感佩之虞,想起詩人羅智成在〈一九七九〉詩篇中那句「我心有所愛,不忍讓世界傾敗」,在如此艱辛的過程裡,這些青年選擇返鄉投入有機農業,抱持友善自然,選用適合池上這片土地的農作品種,目標是不須施展化學藥劑,培育具有強壯根性對抗病蟲害的品種,使整個生態鏈維持平衡與循環,為友善自然注入希望的活泉。


了解更多    源天然 |境禪朗

深入小農生活    來自台東的遠山呼喊

採訪者:陳彥如/黃鈺安

撰稿者:周依彣/黃鈺安

基金會小組

基金會公與義/水水台灣小組成員,不定期走訪台灣各地,用文字記錄環境、人文、政策局勢中,最真實的風景

相關專欄

德國與台灣沒有保持外交關係。然而,台灣和德國是重要的合作夥伴,擁有共同的價值觀,並享有密切和實質的經濟、文化、科學和學術關係。多次訪問,...
現代社會科技發達,多元價值抬頭,理論上處於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應該比過去更加自在?但在許多新聞報導、社群媒體中,我們看到許多人對未來產生茫然...
現代社會科技發達,多元價值抬頭,理論上處於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應該比過去更加自在?但在許多新聞報導、社群媒體中,我們看到許多人對未來產生茫然...
現代社會科技發達,多元價值抬頭,理論上處於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應該比過去更加自在?但在許多新聞報導、社群媒體中,我們看到許多人對未來產生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