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潮

本文探討人工通用智慧(AGI)的可能性及其風險,分析技術障礙(如「幻覺」及對經驗的需求)與哲學涵義,涵蓋就AGI的可行性的不同論戰,並簡介其爭點與近期發展。本文主張,對AGI的擔憂往往源自對去中心化的不信任及對系統的缺乏信心,而歸根究底,真正的威脅並非AGI,而是人類那僵化的價值體系,也正是目前AI系統所反映出的鏡像。本文強調,面對數位時代,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倫理框架,以重新定義「美德」,並指導AI在社會中的角色。

當數位多媒體已在廿世紀末悄然占領了傳統的紙本媒體後,一路上自報紙、書籍、唱片CD…均節節蛻變,包括傳統占優勢之紙本廣告文宣…這的確是「人類世」之另類文明革命。

中國大陸申報「 春節 -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於當地時間四日在巴拉圭通過評審,列入 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功擺脫韓越兩國對「春節起源」的爭奪。大陸學者認為,春節是中華民族情感的聚合,入選非遺對中國人來說是一件大喜事,春節的影響力也會更大。

對人類來說,現階段的AI並沒那麼容易理解,我們通常一籮筐地把所有難以解釋的種種通通打包,稱之為「黑盒子」。作為最常被使用的譬喻,黑盒子多被用以描述深度學習(deeplearning)的不可預測性,這也是大眾最常認識的狀況:運算機理不明,所以無從理解。但我們所面對的「模糊」真是「黑盒子」而已嗎?

【AI與決策】系列文章將帶您討論AI在法政領域中所遇到的決策難題,以及其所衍生出的責任、倫理…等議題,點出面對數位浪潮應有的問題意識,並整合各界研究評析,呈現當代學家的思考模式,與公民社會一同關注未來發展。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於今年十月發佈年度產業展望報告,在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開設專章討論。報告中顯示,縱使各界都斥巨資投入AI,但在生產效能上卻還未見效,以投資回報率來看不甚理想,但近期AI應用走入投資者視野,具體的經濟貢獻可能會在明年之後才會更加顯著;故 2022年如果是AI打響知名度的元年,那麼2025年就會是資金湧入AI產業的開端。

在科技當道的臺灣,數位人文的角色反而更加重要。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本質上具有相當程度的差異:多數自然科學實事求是便是,後驗的客觀指標諸多,對於人性的討論較少。人文科學裡面,充斥人性、道德等先驗概念,以及權衡、分配等邏輯。如何結合兩者,邁向智慧國家,是我國當前所需考慮的重要議題。

宏碁在一九七六年創立,距今已將近五十年前。當年宏碁看好微處理機(Microprocessor)將帶動二次工業革命,而華人已錯失第一次工業革命,希望這次不要再錯失機會,否則就是歷史的罪人,宏碁並以「微處理機的園丁」自許,積極推廣微處理機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