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活動》「由抗旱節水綜觀治水」座談會

春節過後旱象水情依舊沒有緩解,桃園、高雄等八縣市已於2月26日實施第二階段限水措施,而石門水庫供水區包括新北板新與林口、桃園地區更將於4月1日起實施第三階段限水。目前石門水庫水情顯示水庫有效蓄水容量20.07%(3月23日資料),缺水越顯嚴重。水情告急不能僅靠天公降雨,面對氣候異常,我們必須有更積極的觀念與行動。

台灣已經沒有風調雨順,非澇即旱已是常態。氣候變遷所帶來的不僅是極端暴雨等治水問題,應對過去少有的「乾旱」,也必須正視、面對。不僅要「抗旱」,台灣必須立刻推動進入「節水型社會」。同時,水的問題不在水多、水少,而在於治理以及我們的決心。台灣有豐沛的雨水,過去我們積極治水、排水的同時,卻極度缺乏水資源,處處可見水資源管理上的矛盾。許多學者專家常說治水非工程手段,而是國土規劃層次的議題,抗旱亦然。

未來國土規劃,水資源是重要限制條件,以水分配、抗旱問題來談國土治理,產業與土地規劃配置必須以水資源的可持續性為前提。水資源管理可從開源、節流,二方面來看。台灣降雨季節性和空間性的差異極大,且河川短又流急,已不可能再興建水庫,面對乾旱、水庫淤積及留不住水的問題,必須思考更進步的開源方法,包括:多元開發水源、海水淡化、水回收再利用等;節流則包括:漏水率改善、民眾節水教育、企業節水設施改善等。但無論開源或節流,最終還是必須回到保水用水、整體性的國土規劃及水資源管理架構。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自1990年起關心台灣河川、水資源議題,多年前即倡導呼籲「節水型社會」近在眼前、而非誕辭。本次座談與邱文彥委員國會辦公室共同邀請國內水資源領域學養豐富的學者專家,與行政院、機關(構)代表進行對話,以期討論這項攸關國家永續發展和民眾安居的重要課題。希望透過這次對話,面對台灣現今與未來水資源的挑戰,提出公共政策的實質建議和具體方向,做為「節水型社會」行動規劃的起步,以及國土規劃和相關立法之參考。

  • 專家學者與代表

余範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

邱文彥(立法委員)

歐陽嶠暉(台灣水環境再生協會理事長)

李鴻源教授(前內政部部長、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

田秋堇(立法委員)

謝政道(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長

葉欣誠(政務委員)

賴伯勳(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

國家發展委員會、經濟部水利署、經濟部工業局、內政部、農業委員會

相關新聞

業者喊冤,已委請美律師向CBP申訴、爭取撤銷  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24日宣布,對全球自行車龍頭巨大集團發出暫扣令,即日生效。...
 強烈颱風樺加沙雖未直撲花蓮,但外圍氣流帶來豪大雨,造成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午後溢堤,黑褐色洪水宛若海嘯般,...
 主計總處22日公布失業統計指出,8月失業率升至3.45%,創近12個月最高,而「工時不足就業者」12.1萬人也寫今年來新高,...
「重慶台灣周-兩岸訊息通訊合作發展研討會」於本(9)月 16 日舉行,中、台雙方皆表示,兩岸就「汽車產業」網聯化、電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