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短公私立落差!賴清德提大學學費補助:每名私校生2.5萬元

副總統賴清德今天表示,政府有責任縮短公立與私立大學的學費落差,宣布推動未來補助學費差額的5成以上、新台幣2萬5000元以上。教育部預估有近60萬人受惠,希望明年就可以實施。

立意雖好,但錢從那裡來?

縮短學費落差的政策,有人叫好,但也引發不少教育人士炸鍋。關鍵問題是,「我國的財政有沒有個能力?」、「錢要從那來?」、「教育政策是靠舉債嗎?」、「是否該提高公立的學費?」

長年耕耘高教議題的大學問執行長魏佳卉點出3項關鍵問題表示:

關鍵一、高教預算目前一年編列1036億元,是要從1036億元擠出來嗎?還是另外舉債編列特別預算?

關鍵二、台灣高教的問題在於我們整體的投入跟不上其他國家,各國在經費預算有限下,調高學費是使用者付費,讓有需要的人選擇讀大學,而不是「統統有獎」。

關鍵三、學費補貼是補貼學生,但是對學校的經營沒有幫助。學校沒有足夠的經費很難辦好學校。

以目前大專院校在學學生人數114萬人,私校在校生約六成,68萬4000人,一人補貼2萬5000元,等於一年要補貼171億元,錢從那裡來?若171億元是含在1036億元裡,預算排擠效應,會從那個部分動手?教育界提醒,別忘了今年初才實施的有幼教補貼。教育部2023年的「學前教育」就增加了118億元,是各項編列預算中最多的。

補助學生無助於大學經營困境

少子化問題已持續惡化高教生態,未來5年,有幾十所大學會將因此關門。政府把錢用來補助給學生,能解決大學面臨少子化的困境?事實上,眼前更急需解決的教育問題還有大學學費調漲、大學因收入沒有增加影響教育品質提升,108課綱師資不足的缺口,「生生用平板」政策下有平板沒有資訊管理人員、特教生及個案年年增加,特教及輔導師資嚴重不足、台灣大學代表國家在拚世界百大大學排名的預算需求等。教育界人士指出,這每一項都得花錢,過去累積的財源缺口已無力解決,現在又增加補助大學私校生學費每年2萬5000元。錢怎麼來?怎麼用?

對此,前北商大校長張瑞雄受訪時表示,要弭平公私立大學的差距,更好的做法是提高公立大學的學費。在少子化的狀況,目前有許多私立大學都已經面臨被淘汰的風險,教學品質也相當良莠不齊,「但政府卻還要補助學生進入這些私立大學,由此來看,不免引發社會大眾疑慮。「重點應該放在讓學生讀了私立大學之後,一樣能在社會上找到一技之長,」張瑞雄呼籲,教育部應放寬對公私立大學的管制,增加私校與公校的差異,如果私校能將資源用來建立學校的特色科系,才能與公立大學有一較高下的實力。

相關新聞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
 台灣是否要成立「主權財富基金」爭論多年,行政院長卓榮泰29日於立法院答詢時表態,很想成立主權基金,將請中央銀行、國發會、財政部、...
近期市場開始討論美國「關稅戰」演變為「貨幣戰」的可能性,行政院長卓榮泰29日於立法院答詢時直言,現在政府心理已有準備,「...
 環境部長彭啟明24日首度提出美國《關稅》政策對淨零推動有三大衝擊影響,企業受關稅影響對減碳投資觀望。他說,卓揆已指示要對企業「堅定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