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這份影響將跟著我們多深?多遠?我們還有機會回到過去嗎?真正屬於這世代青年人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背景說明

2019年下半年開始,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我們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在科技醫療發達的今天,會被迫進行物理上的隔離;雖隨著疫苗研發與防疫政策的落實,各國在2021下半年開始逐步解封,但復原這場疾病大流行所造成傷害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疫情爆發以來,全人類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在隔離政策實施下,生存、教育、經濟上的權利,都大受影響,這世代的青年,對網路的依賴更達到高峰。我們看見世界的變化,卻無法預測他將為未來埋下怎樣的火苗;改變與檢討,更顯刻不容緩。 不論如何,我們除了希望共同撐過這場全球危機,也希望展現韌性與反思,放慢腳步去檢視應國家長遠規劃,將劣勢化為優勢,再次出發。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全世界貧富差距逐年增加,除了在各行各業薪資上M型化外,教育也跟著M型化。2015年民間基金會調查就指出,社經地位越高的家庭,子女進國立大學的比例越高;而2022年的今天,高教現場在少子化與疫情衝擊下,又有甚麼改變呢?

變種病毒BA.4、BA.5疫情在各國升溫,包括日本、韓國的確診數量都在上升。台北市長柯文哲14日表示,BA.4跟BA.5不可忽視,「估計台灣要出問題,會是40天後。」

台灣疫情雖日漸趨緩,但多家快篩試劑EUA取得有魚目混珠之嫌,引發民眾質疑陷入爭議,食藥署被質疑把關、審查不力,立法院國民黨團連日要求食藥署長吳秀梅、衛福部長陳時中下台。政府單位到底應該由誰負起責任,目前互相推託,還未有定數。

新冠肺炎在台持續延燒,許多在第一線高風險的醫護人員也無法倖免陸續染疫,上月初心臟外科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傳出確診消息,經過數個禮拜調養後,他已完全恢復,並出面分享染疫經驗過程中。他說,感染後喉嚨痛如刀割,讓他「第一次明白為何有人想要安樂死」。

國內疫情才稍見平緩,世界衛生組織(WHO)就指出,Omicron新型亞變種BA.4、BA.5已在超過40個國家現蹤,台灣也於13日宣布檢出5例個案。對此,外國學者預測,新一波疫情恐在冬天爆發,雖然Omicron導致中重症的機率較低,但確實有讓患者重複感染的能力,代表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可能難以達標。

疫情間,染疫數絕對超過官方的確診數,死亡數也是;不過政府不須過於在意,而應多關心「不明超額死亡」!一旦能對病毒、疫苗、人口特殊性與死亡的關聯有進一步了解,應有助於下一步的防疫策略,減少讓生命因疫情而提早結束。

新冠疫情一波接一波,政府基層人員勞於奔命已快三年的時間,雖這一切終將過去,但在世界慢慢走向與病毒共存的後疫情時期,我們又該如何檢討與反省?一起看看馬英九前幕僚,同時也是公衛專家的葉金川,有怎樣的觀點。

全球歷經兩年的新冠疫情後,才剛慢慢進入「與病毒共存」時代,沒想到現在又爆發猴痘,讓世界一直處在緊張的情緒之中。積極投入環境保育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近期就表示,人類可能在未來面臨新的全球大流行疾病,起因恐為人造病毒,或是氣候變遷相關後果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