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氣候變遷 加劇,農業部門首當其衝, 農委會 主委 陳吉仲 今天表示,升溫1.5度對農業生產是巨大挑戰,糧食價格也會因此高漲,不只影響 農民 、更影響所有消費者,會透過研發耐高溫抗旱品種、節約用水、推動溫網室、拓展農業 保險 等多項調適作為,減緩衝擊。

美國最高法院30日做出裁決,環保署(EPA)無權對現有的發電廠,限制碳排放或溫室氣體的排放標準,這應該是屬於國會的權力。大法官的投票結果為6 票對 3 票,目前的大法官保守派佔多數,投票的結果可能會使拜登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計劃複雜化。

河川疑似遭排不明污水,採檢出來是差一點就超標,或些微超標,都關係到最後的裁處結果。因應污染檢驗的誤差問題,環保署針對空氣、水質、土壤、廢棄物等八個污染檢驗項目訂出「應注意範圍」,今(1日)起生效。

政府持續在中部引進半導體產業,行政院2月核定「中科台中園區擴建二期」籌設計畫,環保署昨(28)日舉行環評初審,由於開發規模接近100公頃,在二階環評門檻邊緣,且民間擔憂園區將排擠中部地區的民生水電需求,加上基地週遭石虎出沒疑慮,小組最後要求補件再審。

為達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 環保署 將新增第2批溫室氣體排放源應盤查對象,加上第1批的287家、總數約600家,最快明年進行盤查;另外也與經濟部合作新增查驗機構,補充查驗量能。

歐盟 各國廿九日對五項有關對抗氣候變遷的提案達成協議,支持二○三五年前逐步停售燃油 新車 ,也將籌措數百億歐元資金,為低收入戶民眾免除碳費。

氣象局28日表示,今年夏季反聖嬰現象偏弱,預估颱風生成數、影響台灣個數都偏正常,強度也偏正常。

台中霧峰、大里、太平一帶處於供水系統末端,去年旱災飽受缺水之苦,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立委 何欣純 昨邀集 水利署 、台水公司會勘,宣布將在霧峰開發烏溪伏流水,並興建南台中淨水場,加上調度中彰雲水源的「珍珠串」工程,總經費超過67.2億元,預計2026、2028年先後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