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溫1.5度衝擊全球農業 陳吉仲:糧食價格將高漲
氣候變遷加劇,農業部門首當其衝,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天表示,升溫1.5度對農業生產是巨大挑戰,糧食價格也會因此高漲,不只影響農民、更影響所有消費者,會透過研發耐高溫抗旱品種、節約用水、推動溫網室、拓展農業保險等多項調適作為,減緩衝擊。
陳吉仲今天出席今周刊舉辦的「第五屆台灣大未來」論壇,發表專題演講「極端氣候下永續農業的減碳策略」。
陳吉仲表示,溫室氣體減量已經討論很久,1997年京都議定書做不起來,因為各國都在角力,拖到2015年的巴黎協定則牽扯大國、小國公平性問題,也難以達到共識,過去認為做溫室氣體減量會影響產業跟增加成本,現在觀念反而顛倒,若不朝向淨零策略,經濟絕對會受到影響。
陳吉仲說,升溫1.5度對全球農業生產會是巨大挑戰,糧食價格肯定會因此高漲,此外降雨型態也逐漸改變,台灣每年總降雨量沒有太大改變,但天數卻改變,不是豪雨就是乾旱,加上海平面上升等各項議題,都讓氣候挑戰更為艱鉅。
針對農業部門受氣候變遷影響,陳吉仲說,水資源、病蟲害、土壤等都會影響農業生產,農業部門自己要做好調適,但這些議題最重要還是回歸到消費者,因為氣溫、海平面、降雨型態、極端天氣事件增加等各面向都改變,依照美國、日本過去十年經驗,農產價格都逐漸增加,衝擊農民跟消費者。
陳吉仲說,西元2000年以前農業天災損失大約是每年50億元,後來成長到100億元,現在已經是150億元,溫度上升對動植物影響很大,天氣太熱蛋殼會變薄、品質不好,乳牛也無法泌乳,溫差變大稻米無法結穗,甚至現在高雄大樹荔枝都很難種。
陳吉仲說,為了降低農民損失、確保消費者糧食安全,農委會已經擬定多項調適策略,過去農業部門用水高達整體七成,未來希望減少一成,此外也研發更多抗高溫、抗旱品種,並推動加強型溫網室對抗颱風、豪雨,近期統計去年八月豪雨,溫網室的蔬菜可提供大台北地區三周用量。
陳吉仲說,保險也是重要調適策略,以前農業部門比較落後,2016、2017年才開始試辦保險,目前覆蓋率已經達到四成四,未來若保險公司願意,可以開辦更多品項的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