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中國崛起對台灣衝擊加劇,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未來兩岸若缺乏溝通共識,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中國崛起,不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實力,都已對全球造成衝擊。 面對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去全球化聲浪不斷,歐、美、日、俄等大國積極進行區域經濟與戰略布局,南亞、中亞各國也都捲入大國角力中。台灣和大陸一水之隔,經貿依存度高,雙方經濟層面既競爭又合作,中國崛起,台灣該必須認真看待、面對與了解,籌謀因應之道。
殷乃平
鄭崇華
王伯元
朱雲漢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許嘉棟
陳添枝
薛琦
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將於8日下午率團前往對岸訪問,並將與國台辦主任宋濤碰面,且外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屆時也可能會見夏立言一行。相較於去年 中共 軍演後的出訪,此次時機的爭議性看來較少,而由於台美兩方正要進入總統初選安排,在明年大選前,恐怕不會再有類似機會,此次行程,希望能帶回實質收穫。
海基會2日在台北舉辦「2023大陸台商春節活動」,總統蔡英文出席致詞 。「 在理性、平等及相互尊重下,願意和北京當局展開對話,一起尋求雙方可接受,且促進區域和平穩定的可行之道。」
即將卸任的中共總理 李克強:要深入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 對 外開放是大陸基本國策,匯率穩事關經濟金融大局穩, 加大金融對擴大內需、優化結構的支持。
對美國新任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將春季訪台,外界擔憂很可能如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來再度引爆台海危機,各方呼籲政府一定要慎重面對,台灣如何顧到美方友人訪台順利,但又不在台海間掀波瀾與緊張,將考驗政府能力與智慧。
中國政府在2020年4月宣布暫停中國畢業生來台升學,迄今尚未恢復,最後一批大陸學士生在今年畢業之後,引發台灣高教圈擔憂,學者專家表示,兩岸局勢不論為何,還是希望至少能先放行研修生來台,讓兩岸文教交流得以延續。陸委會則強調,雖陸生持續減少,但這學年結束後預估將有2000多名陸生在台就學,沒有「掛零」情形。
隨著兩岸關係變化,近年來大陸涉台研究成顯學,但台灣的大陸研究卻有所降溫,甚至研究資源受到排擠。兩岸交鋒日益激烈,台灣社會的「知陸派」愈來愈少,如何知彼知己?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日前在座談會上強調,在兩岸持續緊張之際,研析「習近平現象」是重中之重,「以舉國之力來做這件事情是應該的」。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前秘書長、丹麥前總理暨民主聯盟(AoD)基金會主席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本周出訪台灣,在5日在外交部舉行訪台記者會上表示,俄烏戰爭給台灣帶來三大啟示,那就是台灣必須有能力保衛自己;美國對台政策正從「戰略模糊」轉變成「戰略清晰」;自由世界必須在中國嘗試武力入侵台灣時,發出一個統一且明確的信號。
國台辦主任宋濤表示,將在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基礎上與台灣「有識之士」協商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他表示中國放棄對台強制性政治框架及軍事脅迫,才能為有序交流創造條件。對此,淡江大學教授趙春山指出,中共現在已經進入促統進程,未來宋濤的工作就是對台灣內部及國際操作統戰;台大政治系教授楊永明則提出,宋濤上任三意涵解析,致力在和平發展上尋求協商。
返回議題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