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IMF 經濟報告再度調降全球今明年經濟成長預測,分別下修至今年3.2%明年放緩至2.9%,壓低通膨是各國第一要務,經濟展望「黯淡且更加不確定」。
《日經》報導,面對俄羅斯産天然氣的供應隱憂,經濟惡化風險迅速加強,歐洲存在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同時加劇的「滯漲」風險,政策運營的難度正在提高,讓歐洲央行選擇優先遏制通貨膨脹,決定將基準利率提高0.5%,是歐洲央行時隔10年首次加息。
編按:歐洲央行(ECB)決議升息2碼,結束八年來的負利率政策,之後還將繼續升息,同時也宣布,透過「傳輸保護工具」(TPI),以反制不合理而失序的市場動能,以及「疫情緊急資產購買計畫」(PEPP)收回之本金將繼續投入市場,以防止歐元區再度陷入「南北分裂」。
綜合媒體報導,美CPI創下40年新高,意味著美聯儲大概在本月再度加息0.75個百分點,使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升至2.25%至2.50%。
綜合媒體報導,俄烏戰爭、高通膨加上中國大陸「清零」政策衝擊經濟,世界銀行與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歐盟同步下修全球經濟成長預測,IMF未來幾周也將再度下修全球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值,這將是今年來第三度調降。
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暨東吳大學辜濂松先生紀念講座教授許嘉棟指出,有不少人士對以升息對抗這波通膨之成效不表樂觀,且憂心升息將引發經濟景氣衰退,但是這些疑慮應該撼動不了FED以升息來抑制通膨的決心。
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吳大任指出,美國升息帶動全球升息循環後,全球各國的消費與投資勢必下修,台灣為出口導向經濟體,面對下半年全球各國持續升息與消費下降趨勢,台灣下半年出口將承受嚴重衝擊,政府與相關產業應儘速研擬因應措施,降低這波因通膨與升息引發的全球經濟下行對台灣經濟的影響。
中央銀行最新報告中指出,聯準會(Fed)這次貨幣正常化速度比前次更快、規模更大,已造成全球金融市場大幅震盪,股債同時向下修正,新興市場並面臨金融情勢高度緊縮、資金外流及貨幣貶值等挑戰,無異股、債、匯三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