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壯世代促進法》三讀通過,聚焦55歲以上族群,透過就業、健康、學習、旅遊及金融等多面向政策推動壯世代產業發展,並促進社會參與、提升就業質量。法案要求2028年前發布國家白皮書,政府將制訂措施,如延緩退休、提供彈性工作及友善職場環境。學者呼籲改善年齡歧視並創造優質工作,確保壯世代勞動力有效發揮,為高齡化社會帶來新經濟模式。
環境部推動環評改革,今年展開「總體檢」。據了解,環評作業準則中擬納入氣候變遷、社會影響、原住民三大新興議題;針對氣候變遷議題,除建議應提升相關氣候調適計畫,也正討論擴大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涵蓋範疇、以及在環評時納入更完整的碳盤查。
2024年,台灣經歷重大社會與政治變局,也面臨內外環境的不確定性與挑戰。這些事件不僅反映出國內政策的深層結構性問題,也突顯台灣在全球政治、經濟脈絡中複雜的角色。回顧過去展望2025未來,促進政黨間合作、推動政策的延續性與可行性,將成為影響國家發展的關鍵課題,健全的公共政策與制度檢討,才有機會凝聚社會共識,在動盪中尋求穩定。
立法院會24日進行司法院大法官人事同意權案投票,包括正副院長被提名人張文貞、姚立明在內的7位大法官被提名人全數遭封殺。對此,台灣人權促進會呼籲停止政黨幫派化鬥爭,正式憲政危機,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則指出,憲法法庭若停擺,最後受到傷害的將是人民的權益。
數位發展下的社會,影響生活,個人與科技已經脫離不了關係;數位時代中的AI配套的基礎建設,我們還在起步,人工智慧基本法在歐美也如火如荼地正爭相研擬、修正、推進,在眾說紛紜的AI競爭力中有焦慮也急迫,立法的推動與人才的培育是當下應正視的主題。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長期關注產業趨勢與社會脈動,過去幾年從【監控資本主義揭開數位時代】研討會出發,每年辦理數位相關研討會;這次更是難得集結了來自產、官、學、政界的領袖菁英,深入探討 AI 對產業轉型的挑戰、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以及立法的抉擇與未來方向。
從數位浪潮到AI衝擊,余紀中文教基金會長期關注科技革新對社會與產業之影響,11月23日舉辦【從數位到AI時代的影響與方針】研討會,邀請產、官、學界多位專家學者,針對不同層面深入剖析、對話,一同探討未來的因應之道。
自2018年行政院核定雙語政策後,亂象層出不窮,各界不斷要求徹底檢討。 今媒體報導,教育部即將調整雙語政策,強調尊重學科專業,並以新的作法提升英語學習成效。 但該媒體報導迄今未獲得教育部正式回應,坊間甚至出現內容迥異的其他報導,各方解讀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