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GUIDE LINE-城市治理與產業因應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長期關注產業趨勢與社會脈動,過去幾年從【監控資本主義揭開數位時代】研討會出發,每年辦理數位相關研討會;這次更是難得集結了來自產、官、學、政界的領袖菁英,深入探討AI對產業轉型的挑戰、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以及立法的抉擇與未來方向。

本次活動將提供各界交流的契機,更會深入探討如何在隱私、倫理和法制框架下,穩健推動AI發展的指引。期待透過這場深度對話,能凝聚共識,為台灣找到一條放眼全球、引領未來的AI發展之道

 

 

策劃人 郭耀煌(余紀忠基金會董事、成大副校長)


致詞

黃彥男(數位發展部部長)

綜觀人類過去歷史,AI近期的發展,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突破;為什麼會這麼說?是因為數位科技正在慢慢取代我們的智力,AI在各方面的表現比人類好,不管是推理、記憶、判斷,透過不斷融合、學習,再加上一些工具搭配,AI都在不斷進步。所以我們下個問題是怎麼跟他共融,一起努力,協助人類的文化、經濟或生活可以成長,而不是說變成我們的威脅。

我們要知道,AI不只能用在好的地方,也能使用在一些不好的地方;詐騙集團、駭客也會用,嚴格講起來,這是一個嚴峻的戰爭,但我們不得不去處理這樣的問題,這牽涉到很多面相,一方面是技術,一方面是法規,在管理上更需特別注意。

另外再舉個例子,其實AI也會帶來很多創新,我去參加一個「點子松」的活動當頒獎人,今年有3,000多個團體來投稿,這中間很多千奇百怪的點子都有,現在看起來或許奇怪,但過個幾年,這些想法或許就會變成日常生活一定會用到的東西,所以我想AI進步,其實也是在刺激創意,讓我們有更多的發想。

對很多人來說,AI像是個黑盒子一樣神秘;我們會從AI各種設備中,獲取資訊與建議,但人類如何能夠去信任它給的意見,就變得是一個很大的議題。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數發部正在努力,要建立一個風險管理的分類,來去理清一個比較清楚的guideline,才能有效去做控管。我想這是本次研討會很重要的課題,未來用到AI的地方一定更多,要怎麼做AI的治理就很重要,這當中牽涉到法律制定、技術研發。最後,提醒各位,在數位時代當中,怎麼使用AI,將會決定我們的未來。

 

主持人引言

詹文男 (數位轉型學院院長)

很榮幸能參與主持這論壇,如黃部長所說,這是非常重要的議題。AI盛世到來,跟GPT這三個字有很大的關係。G,代表是 Generative--生成式,就是AI模型是用於生成新的資料; P,是 Pre-trained--預訓練,意即AI模型是預先被訓練的;最後則是T,是指 TransformerTransformer Google 2017 年提出的一個深度學習模型,這個模型是以注意力,即attention 為機制來產生預測。

生成式AI目前所擁有的能力,真的堪比人類的智慧,簡單講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謂眼,現在技術你照一下相機,然後問AI這是什麽,它馬上可以告訴你;它也同時具備像狗一般靈敏的偵測能力,甚至推論推理、回答能力都很強。更令人驚訝的是,科技進步速度真的非常快,我記得ChatGPT3.5的那一代,你若問「電線竿上有十隻鳥,一把來福槍打電線桿的鳥,如果打一槍打到一隻鳥,會剩下幾隻?」它當時回答就以數學計算,答案會剩九隻;但過沒多久4.0版本上線,會回答剩零隻,因為槍聲把剩下的鳥都嚇跑了,這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學習,進展非常迅速。

我們知道說工業革命是革藍領的命,那如今生成式AI是革白領的命,對於白領階層有很大的衝擊,影響層面包含食、衣、住、行、育、樂,更別說是對國家甚至整個社會,都將產生翻天覆地的影響。這次的研討會,會從幾個層面來跟大家討論這些趨勢;從智慧城市到產業的發展、AI產業化,產業AI化,與數位立法的政策推動與國外比較,最後則是教育轉型跟人才培育挑戰。AI的應用有正面也有反面,若不好好因應,也會產生所謂的AI落差,使得資源分配不均更嚴重;這些問題的層次都很廣泛,需大家集思廣益,共同討論出一個方向,往前邁進。

 

臺灣 AI 城市治理與政府角色/張善政(桃園市市長)

從桃園優缺點 看智慧城市打造

我在2022年底當選以後,就開始大力推智慧城市的計畫,桃園是一個有很多優點,也有一些缺失的城市。先來舉例好的部分,桃園目前的工業產值全台灣第一,甚至比新竹多,每年創造的工業產值四點七兆;在經濟部統計當中,投資台灣三大方案中,桃園這幾年一直是吸引國外廠商進到台灣投資最多的城市。而我們也是六都當中最年輕的,市民平均年齡四十一歲,並且與其他城市人口外移的現象不同,桃園人口呈現正成長,十年增加了二十七萬人,這些都是一座進步城市的優點。

那問題來了,缺失的部分是什麼?或許大家沒有想過,人口增加在帶動城市的同時,也需要更多的住宅跟學校,甚至是社宅。我們現在最頭痛就是,全台各地很多地方學校一直在關,但桃園反而還在找地方蓋新學校。另外,桃園擁有全台灣最大,八千公頃的工業區,這麽大的工業區,污染嚴重問題無法避免;另外因為國際機場的關係,物流中心也集中在這裡,你能夠想到的物流中心,比如統一企業,全部都在桃園。因為這些原因,工業用車、物流中心用車,加上剛剛說到人口要增加,造成桃園的交通變得很覆雜,甚至可以說非常壅塞。我曾碰到新竹市市長跟新竹縣縣長,他們說新竹也塞車,我也分享桃園很塞車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們打趣說塞車好,表示地方很繁榮!

全面向的智慧城市  傳統組織運作已不足

上述當然都是玩笑話,問題還是得解決。那政府的角色、新形態的組織,還有人才培育,才有可能真正帶動產業;傳統政府組織運作的方式,我想已經不足夠推動多面向智慧城市的挑戰。在我當選市長之前,是鄭文燦市長主政,在他市長任內有沒有做智慧城市?當然是有的;有沒得過國際獎?也是有的。但是仔細一看,在過去的八年當中,只有一個水務局拿了幾個國際獎項,其他的局則沒有,這讓我不經想為什麽呢?後來發現,原來是因為水務局與一間非常好的學校團隊合作,當成支撐力量,在背後幫他做了很多新的東西;這是其他局處所沒有的。但一個城市的組織,並不能單靠一個單位,桃園有32個局處,當智慧城市的想法要推行時,全部單位都要啟動,這才是我所謂的全面向的智慧城市。

組織改造第一步  局處全員動員

AI時代的衝擊不分哪個部門,必須全員動員。第一件事情要做組織改造,每一個地方政府一定有兩個組織,以中央為例,中央有數發部,也有國發會,「會」跟「部」是不一樣的,這中間的溝通是需要跨部會協調的。舉例來說,教育部要請這個大陸的學術界人士來,陸委會不同意,你教育部是請不來的,所以這個就是陸委會,基本上是行政院的一個幕僚單位,但是跨部會的事務推動,他們是有權利的。那麽地方政府也是一樣,所以當地方要推智慧城市時,所有局處需要齊心動起來的原因就在這裡。

另外,地方上所謂的研考會,就是做政策前瞻的規劃,還有政策在執行的時候,針對做的好不好,去做考核。但問題是這個部門,沒有相對應的資訊專業卻有跨部位的權利;相反的是資訊科技局,他們所負責的業務就是網路通不通、有沒有被駭客入侵等事項,資訊科技局也會把人工智慧很多東西先吸收進來,但問題在於,資訊科技局有專業,卻沒有辦法去管其他局處的事務。所以我將兩個單位合併,今年一月一號開始,成為全台灣第一個,把研考跟把資訊合在一起的一個機關,叫做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這也是組織改革的其中一環。

由內至外 新科技是從錯誤中學習

第二件事就是人才,卓榮泰院長上任以後說要做一個AI內閣,要培訓行政院很多AI的人才;我在桃園一樣,成立一個叫做智慧桃園學院,對象就是桃園市政府,32個局的所有公務員,不論中層、低層,尤其低層公務員都比較年輕的,更喜歡上這種新科技相關的課程。這個學院開了以後,公務員就來上課,上完課以後就開始做體驗創新比賽,以市政府公務員的視角,發覺市政府有哪些事務,應該可以用AI來解的,透過提案的方式,經過委員會審查,若發現可行性很高,市府就真的邊預算來試著做做看,這也會讓公務員覺得很有參與感、成就感。此外,我們也不限制提案部門與提案主題需相同;若交通局看到環保上面,有什麽事情可以用AI來解決,交通局的員工也可以去提環保的方案。

第三就是產業,這個人工智慧,有很多東西還在發展,所以業界參與都還會比較保守,也是很自然的現象;但我跟我們同仁說,現在正是要勇敢當白老鼠的時候。換句話說,我認為如果人工智慧要發展,就必須做一些新的嘗試,如果與我們合作的廠商不成功,我以市長的身份表明,不會追究企業責任,我反而要問企業,他們從過程當中學到什麽,這個對我來說,比追究責任更重要。

我以前在宏碁集團任職,當年老闆施振榮先生,從早年創立企業開始,經歷過許多起起落落,他曾跟我們講,從宏碁這麽多年的失敗裡面,所學到的經驗,比宏基成功的經驗更寶貴;「失敗裡面學到的經驗,是花錢也買不到的」,我把這句話分享給市府所有同仁,AI的時代,你們敢於做創新嘗試,嘗試不成功沒有關係,只要你講得出學到了什麽,就是某種往前一步的象徵。

善用AI科技 打造幸福未來城市

最後,介紹幾個桃園目前在AI運用上的幾個例子,第一是「靜桃計劃」,大家都知道,晚上若要入睡的時候,不論是機車、汽車的改裝車呼嘯而過,最擾人清夢。最開始市府的解決辦法,就是半夜找環保局、警察局,在某些熱點路口攔摩托車,停下去測分貝數,但實在是太耗時又辛苦基礎公務員了。後來我們就想了一個做法,路上本來就有很多既有的攝像機,我們用這些相機去拍機車的排氣管,機車排氣管拍到,同時也拍到車牌照,透過AI的功能,縱使排氣管很小,還是可以輕易辨識說機車排氣管是合法還是非法改裝,如果是非法改裝,馬上就可以開單讓機車回來檢驗。至從使用了這個方式後,市府1999申訴專線,抱怨晚上很吵的電話的量少掉四分之一,雖然還沒有杜絕,但絕對是有往下降的。

第二,是桃園航空城在整地風大的時候,塵土飛揚,附近居民不堪其擾,我們就裝了很多監控器跟噴水管,這監控器在監控空氣里面的灰塵量,灰塵量太大,就會啟動自動灑水,也不需要居民自己去打1999;這個技術還同時運用在工廠排煙,我們在工廠排煙囪上裝監控器,監測排放煙是否正常,煙白色的就沒問題,顏色變了就可能有問題,監測水質也是同一個道理。同時,也可以因數值改變,而自動通知環保警察,環保局就去有數據可以去盤查到底是怎麽一回事。

最後,是救護車的部分。救護車雖然依規定,不必等紅綠燈,但是如果塞車的時候,救護車又不能飛天,還是會被堵住,甚至有時候連救護車自己都發生車禍。這時候就會聯想到以前看搶匪電影,劫匪搶了銀行,他會入侵城市的交通控制系統,把要逃的路線一律都變成綠燈,就可以一路順暢;現實雖不能像電影那麼誇張,但桃園現在做到,救護車所走的路線是一路綠燈!我們在醫院附近的某特定區域範圍,弄出電子圍籬,只要救護車進到這個範圍,我們就知道說可能要是要到哪個醫院,救護車到醫院的路線上面,全部給都會開放綠燈,讓那條路不會塞車,減少病人到醫院的時間。

從決心發展智慧城市開始,桃園市就去參加很多國際獎,那到今年十一月,加起來一共拿了十七個獎,智慧城市拿十七個獎,其中有一個獎是來自Gartner公司。在科技圈裡大家都知道,這是依家鼎鼎有名的顧問公司,他每年在都會頒發智慧城市獎,我們今年去參賽就獲得第一首獎,冠軍跟亞軍全部都是桃園拿,這比賽辦了這麽多年,從來沒有一年是同一個區,第一獎、第二獎,全部被一個城市拿走,這是整個市府團隊努力的成果。

AI創新孕育基地 桃園可以讓你失敗

我認為智慧城市的發展,需要把自身當做一個AI創新產業技術的孕育基地。舉個反例,比如到某些縣市去,首長或許會說這些創新東西會失敗,他們不想參與;但桃園則相反,桃園可以讓你失敗,只要你告訴我們你學到什麽東西,甚至國際上新的AI的應用,國外廠商在世界上找不到城市當白老鼠,也可以來桃園嘗試,因為我們有容納失敗的心態。反過來說,我們希望一旦在桃園成功以後,國內外的廠商,可以把桃園當作案例,到全世界去說,我在桃園已經試驗成功了!

最後,再次告訴大家,要把智慧城市做好;第一,你組織要動起來,組織動起來,不能靠單一的機關;第二,人要燒熱,有熱情的人才有創新的發展;第三產業要跟你一條心,不能說做壞了我罰你錢這種心態,這是創意創新的損失。

AI 時代產業布局與因應/呂正華 (工總秘書長)

因為我是物理系電機所畢業,所以其實我的同學,這三十幾年來,就是剛好跟著半導體的成長。這幾年來一路看著台灣,把工程師訓練好之後,投入產業去發揮,也撐起了台灣的一片天。而現在這個時間點,其實是很重要的時間點,政府各個部門都在努力思考方向,像今年總統選舉後,AI的發展就被擺在更前面,希望能夠更加具有行動力,從怎麽協助中小企業到發展綠能,甚至希望能夠上太空,變成一個經濟日不落國,都在我們國家未來的方針裡面;希望能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並積極爭取加入區域經濟整合。

除了賴總統上台時所提的「五大信賴產業」外,行政單位目前有一個AI行動計劃2.0,在前身1.0的時候,行政院的科技會報辦公室,是由蔡志宏教授主導,他當時其實就已經有整體的架構;而目前主要的願景,是在二零二六年有五大目標,包含:人才優化與擴增、技術深耕與產業發展、完善運作環境、提升國際影響力、回應人文社會議題。我猜過一陣子,2.0也會再做一些調整,但我想特別提的是,多了文社會議題的部分,包含法律治理等面向,都是很重要的議題。但目前首要的目標,應該就是怎麽樣推動產業,怎麽樣讓扶持社會,讓全球明白,台灣可以扮演的角色。

傳統產業新生 打造垂直整合應用

雖然AI議題現在才出現在大眾視野,但其實從傳統式的AI發展開始,政府就已經有佈局,不過這兩年生成式AI問世後,又有新的課題需要面對。那所謂的新課題是什麼呢?從下圖中可看出,占比較多的篇幅,是基礎模型、開發工具與基礎架設,還有平台與運用。平台運用是一般社會大眾比較熟悉的領域,比如ChatGPT,手機、平板拿起來,就可以快速地生成文字、圖片、影音;然而,我認為更值得注意的是,最後面占比最小的,是垂直場域的整合。舉凡行銷、零售、金融、醫療、製造等等的各種面向,其實是台灣很重要、可以去發展的項目,這些產業都可以透過AI加強訓練的方式,打造更智慧的垂直整合應用。

我舉一個案例,「縉陽企業」是一個在彰濱工業區,原本是再傳統不過的緞帶廠商,賣緞帶賣到全世界,歐美對緞帶的需求是很高的,因為有過聖誕節的習慣,台灣廠商原本或許會想,緞帶樣式上就只著重有聖誕樹、聖誕老公公就可以了,但其實緞帶的樣式,得跟女裝的秋冬流行元素去搭配,因為身上穿著流行的衣服,提的禮物時緞帶要搭配好,才能顯出品味。如果緞帶的花色,沒有抓到這秋冬的元素,這批就賣不出去,那面對轉變,這些老牌子的廠商,要怎麼辦?就是找AI來生成圖片,並透過AI來解決翻譯問題。不論是西班牙語或是德語,以前需要老師來翻譯哦,現在不用了;要做文案,AI大概可以幫忙完成,這家公司也在去年的暑假,做到了數位轉型。現況是,不是所有產業都可接觸到這些科技帶來的便利,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所以百工百業如何引入科技技術,有時候需要點不同的時間點。

台灣產業從智慧製造出發 發展AI生態系

時機很重要,接手學習的人也很重要。比如剛剛的緞帶公司,就是因為董事長女兒回故鄉接班,才有轉型的可能;同時,盤點AI有哪些量能,可以用到各行各業,才能有效分配資源,數發部就在做這些盤點。

不論是做核心技術的,軟硬整合的,個人服務的,行業能力的,其實透過登錄的方式,就可以相互串連;今年的6月,COMPUTEX在台灣舉行的時候,輝達的創辦人黃仁勳,就曾經讓大家看到這樣的一個生態系的成立,舉凡中央大學、淡江大學等學校與各大小企業都名列其中,誰是C位其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未來是軟體的世界。軟體這個席位,它除了可以讓垂直工程運算,也因為現在都是數據的資料,所以數據怎麽樣去做使用,對智慧城市、物聯網的發展,都將會有所突破。

現在,全世界都知道台灣硬體發展很好,但是我們的軟體,可不可以把它變成更好的一個生態的環境?黃彥男部長過去就曾就告訴我們,產業其實應該把生態系做的更好。我想台灣可以從智慧製造出發,藉由廣度、深度以及高度的推動作法打造工業,一步步協助業者導入數位雙生新科技應用,4.0工廠,扎根發展元宇宙智慧化工廠基礎。舉個例子,我們可以透過AI智慧系統,結合大數據分析,來提升研發能量並優化生產效率;並透過導入IoT物聯網降低錯誤率,再配使用機器人的方式,取代需要大量人力的工作,形成一個完善的智慧鏈。

我想未來產業的目標,就是希望把這樣的生態系建構起來,這個生態系可以從原來的資通訊的軟體,結合很多的新創團隊,把軟體的量能一點一滴去紮根。我覺得對於生態系的導入,乃至於教育基礎的紮根,其實各個縣市政府正在努力推動,也需要社會大眾多多幫忙。

公務員為國家,使命必達繼續努力

剛好與張善政市長同場,分享一下我所看到,桃園在智慧化和創新領域的發展成就,比如:「達明機器人」,其結合視覺與協作技術,猶如賦予機器人「眼睛」,具備數位孿生能力,推動智慧製造的轉型。這項技術結合,推動台商回台並與智慧產業結合,希望進一步完善硬體與軟體的生態系統。

今年桃園市政府成立桃園智慧製造服務中心,目前已經完成對58家企業的產業升級診斷,並幫助其中32家企業申請到中央補助,累計補助金額超過1億元,是推動企業升級的重要推手,期許透過供應鏈影響力及專家學者團輔導諮詢,使桃園更多企業在智慧製造上能更上一層樓。近期桃市府也將成立「智慧產業學院」,透過提供適切且密集的深度學習課,讓桃園的產業能在AI智慧時代持續站穩腳步、穩健茁壯。而桃園所謂「亞洲矽谷3.0」方案,擴大導入生成式AI、5G、衛星聯網等技術,促進軟硬體系統整合,開發多元垂直應用。

前幾年遇到疫情,產業大部分都是很辛苦;我大學物理系畢業,後來去唸電機研究所畢業,我會光罩的技術,可是四年多前,當時的長官沈部長就請我去做口罩,光罩跟口罩可是不一樣的,但公務員為了國家,還是努力使命必達。

引用狄更斯《雙城記》中的說法:「現在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現在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現在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所以在數位時代中的我們,基本上,就是努力學習,一點一滴紮根,希望能一同迎來數位的春天、迎向光明季節的到來,讓台灣的產業能夠發展的更好,争取全球轉型新商機!

 

 


Q&A

  • 問題一:

我是無洋科技的總經理郭子異,我們的公司,是基於這個中央大學產學合作的關係,所以在桃園成立,我想請問這個張市長,有提到說市政府內部有成立一些鼓勵的機制,讓這個公務員可以具體一些建議,我想請教說那有沒有辦法透過市民的意見的統計也去推動一些是政改革呢?

張善政:我們今年是鼓勵全市府的員工,你有什麽點子提提出來;明年則會開始擴大,讓所有桃園大專院校學生來當提想法的人,包括中央大學、元智大學等等,所以只要是你在桃園念書,看到了桃園的某些問題,你可以寫pr企劃書,但企劃書需要教授一同協助,證明說有人在一旁指導。至於一般市民,其實你利用1999就可以提供意見了,不論看到什麼問題,1999這管道永遠是開的,市府都會想方法去解決。

  • 問題二:

我是來自桃園的建築師,我個人有幾個感覺分享。第一,目前我們國內的AI有賴總統講的AI、有過去我們認識的AI、有今天聽到的AI。剛才也聽到市長講的AI,我個人是覺得,好像只是偏重於電腦的應用,頂多就是識別,當然呂正華秘書長的部分,也有講到一些工廠,可是我是一直覺得,我們今天看所有的AI,是不是能夠用「點、線、面」的方式,去思考?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本身是建築師,過去我們花了那麽多的人力,去學日本的地基圖,結果花了一大筆政府的經費,把所有的地基圖都經過人力測量,並匯轉進電腦,最後卻不能用!理由是什麽?原來是整個架構沒有弄好,方位早就偏了,連坐標的原點都已經偏了,偏偏又碰到政府委托外面的廠商去維護,那些資料都變成外面廠商擁有所有機密。

我是很誠懇的建議與詢問,今天在台灣,本土化的基本資料裡面,誰建立第一個?怎麽建立?將來要建立,是否有考慮到以後的運用?

第二,台灣有很堅強的硬體的發展,跟所有的軟體的這種人才,但我們在台灣單打獨鬥,是不是能夠用整體的觀念,去印證這方面AI的趨勢?

 

張善政:

剛剛說桃園是台灣最大的工業廠,每年是產值約七千億,但是大家一講科技都講到新竹,沒有人講到桃園,這是為什麽?因為,桃園有很多傳統產業,桃園工廠有一萬兩千多家,大家知道台達電很有名、日月光很有名,但除此之外,還有一萬多家是大家都不知道的,這些人嗷嗷待哺。

而市府現在推行智慧製造,就是要去拉拔這些傳統產業。你剛剛講點、線、面,拉拔傳統產業,那麼多家,要拉誰呢?我們拉一個供應鏈,台積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台積電的數位化非常成功,他不只自己數位化成功,也帶動跟他互動的廠商,比如要跟台積電下單,若說你的IC設計不是數位的,這筆訂單就不會成功;台積電數位化以後,要跟他交易,就要數位化,這就是供應鏈的做法,現在是以大代小的方式來進行。

又比如像福特汽車,台灣的福特汽車非常的自立自強,很多的技術是台灣本土開發,但當然也需想將制造生產性的東西智慧化,所以他參加了桃園的這智慧製造;只要福特汽車是國產的,上面有桃園零組件,你就需要跟福特汽車有數位界面,這個就是點到線的做法。

另外就是,我不覺得AI有國內有國外的分別,AI這個時代沒有分台灣跟外國,但是我很期待台灣的AI可以走到外國去,這個是我剛剛講說,桃園願意當一個測試場域的原因。

我想這位觀眾某部分的意思,是說希望說有一些數據的收集,但是一個公開、大家都可以運用,而不要被大企業壟斷。但我只想想說,一個國際化的時代,每一個辦公室都有微軟的軟體,難道就被微軟綁架了嗎?國際化的時代,本來就要接受這種模式。

呂正華:

現在這個時間點,為什麽那麽重要,因為我們累積了很多的製造的能力,從我大學、研究所畢業到現在是快三、四十年,你看我們一些老牌的筆電、PC廠商,在二零零零年的時候,大家說他是OEM、ODM,然後做一做毛利到三或四%,他有那個量,所以撐住了,也撐住了製造的技能;四、五年前開始,這些公司就轉去做server,也變成了黃仁勳為什麽要來台灣的原因:「因為我們有做筆電與做PC的經驗」。

但您剛剛問的問題非常好,就是說在社會經濟的時代,數據其實是相當重要的,他分兩種層次;一種就是,比如台積電,有他的生產、製成的數據,他累積在自己的公司當中,那另外一種,是可以做一些識別化的、去識別化的分類。其實像現在,我因為參加工業總會,理事長是潘俊榮,他現在工信工程公司在蓋淡江大橋,或是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其實他很多數據,都是一個數位模擬之後,大家才去做這這個橋的建造。所以未來各行各業都需要知道,數據都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以前是品牌商跟你講規格,可是到現在,是Meta或是Google的天下,他是看點閱率、觸及率,所以市場由製造商必須去了解,也就是ODM Direct的新模式;所以我們有製造的資料與經驗,不是只有ICT產業而已。這些資料都是我們製造的經驗累積,政府如何把這個資料能夠去做收集與運用,在數位發展部有一個業務司,多元創新司,他們的業務有一部分是在做數據的部分,怎麽樣能夠善用數據,在這個數位經濟的時代,真的特別需要思考。

  • 問題三:

詹文男:那這邊追問一下兩位,台灣政府如何支持AI創新,特別在創業資源跟補助方面,未來有何具體措施,協助新創團隊進入市場,並與傳統產業合作?

張善政:

我剛剛講說市政府要勇於嘗試,不要怕失敗,我們青年局有扶持很多新創團隊,我也交代青年局,要替新創團隊在市府內部推銷,並且向各個局處推薦。

比如現在桃園市政府的LOGO,設計出自一位年輕人,他熱愛設計,卻長期未被重視。然而,當設計被採用後,他還在市政會上接受了頒獎;回家後能對父母說:「你們看,現在知道我在做什麼了吧!」這不僅是個人的成就,也展現了市政府對年輕創意的肯定。

另外,桃園原本一萬兩千家工廠,雖然已經有固有的生態系,但為了增加創新的動能,明年初也將會有知名的加速器公司進駐桃園,希望藉此形成新的生態系;台灣雖不像矽谷一樣,但漸漸成立新的新創研發孕程中心,將會是邁開數位轉型之路的重要一步。

呂正華:

我相信新創不只在桃園有希望,新創在中央也是有希望;未來若能夠新創加上AI,加上中央協力,這樣就能賦予一個孵化獨角獸的環境。這不僅僅是政府,也需要產業一起努力,想出好的解決方案;要做到獨角獸,一年的估值將近十億美元,是很具有挑戰性的。但我相信,中央跟地方,甚至企業若都是努力在鼓勵的話,我們是能夠一起向前的。

 

相關新聞

朝野黨團今起密集協商今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 據統計,待協商提案總數合計3296案,其中,國民黨團提案數2334案,民眾黨團提案數487案...
環境部於去年9月公布全國66家SRF廠商體檢結果,時隔3個月,昨(14)日發布「固體再生燃料(SRF)白皮書」與「...
環境部將於17日審查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畫(四接)環評案,各方攻防白熱化。基隆在地六大工商團體昨(13)日首度出面力挺四接開發,同一時間,...
行政院9日通過電業法修正草案,將「併網型儲能」與「需量反應」納入電力供應業,並開放再生能源售電業者之間互相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