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歐盟本月14日即將提出徵收「碳邊境稅」提案,台灣高耗能產業也難逃衝擊。根據經濟部評估,初步看有鋼鐵(含鋼鐵製品)、塑橡膠(含有機化學)、水泥與造紙四大傳統產業會被徵收到碳稅。出口金額合計約38.84億美元(1087億台幣),占輸歐出口金額17%。
對於歐盟本月即將提出碳邊境稅,政府智庫工研院認為「不用太害怕」,但產業必須「超前部署」。儘速建立碳足跡計算,並把供應鏈納入,只要抓排碳熱點並加以改良,產業減碳15%以上應無問題,如此減碳就是省錢。
「長期來看,未來下雨的情況,臺灣的水資源、自然災害的情況都容不樂觀。」中研院環變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認為,依據氣候變遷推估的情境,雖然本次為號稱百年一遇的大旱,但未來類似的旱象極可能更加頻繁。
今年四月,美國總統拜登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針對氣候變遷議題展開雙邊線上會談,中方重申在二○六○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美方在重返巴黎協定後,喊出二○五○年達到碳中和,G20成員國紛紛跟進提出承諾,世界喊得火熱,台灣中小企業相對無感,碳權、碳中和這攸關民生經濟的重大議題,被嚴峻的疫情淹沒,實令人憂心。
受到太平洋高壓影響,全台高溫炎熱,連帶用電量預估再創新高,8日預估最高用電量3820.0萬瓩,是近期預估用電新高。
國內疫情來得又急又猛,缺水缺電的嚴重性依舊興風作浪,而氣候變遷給人類帶來的巨大風險,則更見嚴重。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目前全球氣溫已經比工業革命升溫將近1.2°C,而1.5°C很可能會在2030~2052年間發生;換言之,發揮人為力量逆轉目前碳排放趨勢、減緩極端氣候損害,只剩下不到十年的時間了。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今(7)日發布「綠色復甦機會」報告,發現關於亞洲國家的再生能源發展,東南亞國家主要投資太陽能,東北亞投資離岸風電產業為主,台灣再生能源專案占比最大為離岸風電,這是一份針對台灣、日本、南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共八個特定市場中綠色能源產業的投資所進行的調查。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今(7)日表示,有關電價部分,政院於上(6)月24日在院會通過之「紓困4.0精進作為」,其中6月的民生電價部分已進行緩調,不實施夏月電價,約有1000萬用戶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