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

路透依據看到的文件草案指出,以法國為首的歐盟擁核派十一日將向歐盟執委會(EC)提交一份文件,要求歐盟在對抗氣候變遷的場域將核能「一視同仁」。歐盟擁核派指出,儘管歐盟已將核電納入綠能,卻未能在法律及資金上平等對待核產業。路透指出,在歐盟今年氣候及能源關鍵法案中,核能已成為成員國間長期未解的癥結。

正當全球興起再生能源之際,台南市的魚塭光電板卻引發毀農爭議。各國推動農電共生方興未艾,也產生許多成功的案例,證明若能詳加規劃,在農業區發展太陽光電亦可達到雙贏的結果,不但能產生可觀的再生能源,也不影響農業運作。

根據《新非都》,經濟部公告為「綠能發展區」的農牧、林業、養殖及國土保安等使用地,在符合「低地力」或「非養殖漁業生產區且多年停養」的條件下,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施」,且不受660平方公尺(約為200坪)的限制,未來農地的光電覆蓋將可達70%、甚至可在農地變更後高達90%。

人口少子高齡化已成為全球趨勢,即使是一些落後的亞非國家,在走向工業化與現代化的進程上,都呈現出生育率下降與壽命延長的現象,也因此促成人口的 老化 ,也就是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全球平均為九%,台灣今年將達十八%,日本則是卅%。

以老化程度而言,日本最高,以老化速度而言,不是日本而是台灣與韓國;因為推升老化的關鍵,尤在於低生育!台韓正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兩個國家,台灣不僅將於二○二五年步入超高齡社會,也會在二○六○...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國際原子能總署本週為日本長達10多年的福島核電廠核處理水排放計畫開綠燈,該廠2011年在東日本大震災及海嘯中受創後發生核子事故。國際原子能總署歷經2年評估後表示,日本預定排放的核處理水放射性成分對人類或環境產生的「影響微不足道」。但是,鄰近的韓國民眾強烈反對這項計畫。

台灣在「氣候變遷因應法」載明二○五○年淨零排放的目標,以回應「巴黎協定」的承諾,同時處於全球化商品與金融市場,承受綠色消費者與投資人的新興要求。各總統參選人對能源轉型卻深陷兩極對立數十年的泥淖,我們亟需能源政策的轉型,從供給面替換跳到需求面管理的第三條路。

日本今年夏天即將實施「含氚廢水」排放入海計畫,將超過 100 萬立方公尺的核處理水,分次沿著一公里長的海底隧道排入太平洋,引起東亞鄰國憂心衝擊全球人體健康和海洋生態。台灣方面,立委陳椒華指出,目前台灣檢測進口食品放射物質標準未統一,呼籲建立有公信力的檢測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