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農地

台灣已規畫最快於二○二四年開始對於國內產業徵收碳費。

我國森林、海洋、土壤三大自然碳匯路徑出爐。透過推動新植造林、國產材利用等政策,農委會提出2030年自然碳匯增量135.75萬公噸,2040年達1000萬公噸的目標。相關政策包括推動草生栽培、建立土壤碳匯監測機制,2024年還將推出海草床復育示範區。

聯合國(UN)表示,全球人口15日突破80億大關,此為人類進步發展帶來的結果,但由於當前氣候變遷衝擊持續,加以全球資源分配不均狀況日益嚴重,未來人類尋求氣候正義的困難度將持續攀升。

「都市化是破壞環境的元兇!」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農業關懷使命團理事長馮騰永12日在一場研討會中指出,世界面臨到耕地退化、氣候變遷等嚴峻挑戰。

農地工廠納管大限已於今年3月截止,但全台新增建違章鐵皮廠房中,卻有七成是沒有加工事實的「準違章工廠」,《工輔法》管不到、也拆不了。

雲林沿海地區,地層下陷狀況很嚴重,除了早年超抽地下水,36年前韋恩颱風侵襲,海水淹過路面,整整一個月水都無法消退,引發的結果除了讓地質改變,加速土壤鹽鹼化,導致土質無法再種植稻米、農作物,也讓湖口村的國小被迫遷校,另外也造就了湖口村內,出現一個末日景象,一根根電線桿從此泡在水中,過往的草地農田,已經看不到了。

花東918強震後,台東縣池上鄉興富溼地水源消失、溼地乾涸,水池的魚大量死亡,當地瀕危的赤箭莎、克拉莎、菊池氏細鯽等原生種動植物恐難存活。另附近農民指出,用來灌溉的地下水井水位下降,抽不了水,擔心影響2期稻作。

民國109年下半年至110年上半年,台灣遭逢百年大旱期間,農委會農水署及經濟部 水利署 定期召開平台會議,進行業務交流及互助合作;兩署為台灣水資源調配及農業永續發展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