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都市一直是作為鑑定發展的指標,在氣候變遷與後工業化的今天,資源必須有效利用,「韌性」已是未來都市發展應有的概念。未來的挑戰不同以往,必須改變固有想法,將現行的行動連接到未來發展。台灣歷經氣爆事件、都更爭議、地震水患及容受力等挑戰,面對新時代的創新經濟、智慧生活,都市治理課題將更加複雜,有系統的思考與合作是關鍵。
新北市在多年努力下已有「健康與永續城市」架構,也有效地逐步規劃與推動城市的願景,又如何面對一個未來永續城市必須承擔的壓力,...
「歷史是現在進入未來的鑰匙」──如果抛棄歷史便等於放棄未來。文化保存不是懷古,是沉澱、再出發的過程、是我們在詮釋與尋找需求、傳承的過程。因此台北不應該也不可能變成山寨版的「紐約華爾街」或是「東京六本木」,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台北,一個包容自己的歷史、珍惜自己的文化、並擁有自己的風格的城市。
日前原本預計搭機從台東回台北,但因天候因素改搭自強號,從台東、花蓮、宜蘭、基隆,一路搖晃到台北,總共花了五個半小時,沿途經過的花東地區、蘭陽平原、瑞芳八堵,最後回到台北,正好呈現出台灣「鄉」、「鄉城」及「城」的三大空間區塊,沿途的地景更突顯出台灣城鄉發展最深層的結構性議題:城鄉如何因「差異」而永續?
安排了一系列的台灣西南部濕地的訪視行程,首站來到嘉義鰲鼓,距離上次造訪已有九年多了。鰲鼓是日據時代,日本人最早開發的海埔新生地,它的形狀是根據海埔新生地屯墾的黃金比例設計的,曾是台灣人定勝天的典範。經過百年的演變,隨著開發觀念的與時俱進,不同的政府為它勾勒出不同的面貌,或為農場、或為工業區、或為自由貿易區、甚至一度淪為空軍訓練瞄準場,但終究不敵颱風之摧殘,加上附近長期超抽地下水引起嚴重地盤下陷,海堤破損、閘門毀壞、海水倒灌,成了鰲鼓揮之不去的夢魘。...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 slogan ,蘇杭是魚米之鄉,也是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烏托邦。蘇杭之所以能成為魚米之鄉,關鍵在它是由大片濕地及綿密水路所組成的水鄉澤國。這些都是千百年來長江泛濫及改道所形成的沖積扇,純樸的農民也發展出一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與態度,在平時濕地是糧倉,可以生產出各式各樣的作物及魚、蝦、蟹,這就是所謂的水八仙。但在洪水泛濫時,濕地又是最佳的滯洪機制,因為有它的存在,洪水災害相對的減輕許多。...
台灣常談氣候變遷的因應準備,但是作為卻趕不上現實事件的發生。像是二○○八年劉兆玄院長時代,曾舉辦國際研討會討論氣候變遷,隔年就發生莫拉克颱風。台灣熱島效應的影響下,即使全球平均增溫零點七度,可台灣溫度卻上升一點四度。
國土規劃才是應對核心 這些現象延伸出來的問題是台灣長期經濟發展掛帥、油電水價失衡、國土管理失控、城鄉發展扭曲、信賴工程手段等等因素,再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等更龐大的危機時,今天行政院無法以過去的單一工程、...
從因應氣候變遷開始 身材高大、聲音宏亮的李鴻源,一坐下來開門見山地就說:「要治水,先從因應氣候變遷和國土規劃開始吧!」翻開手上的資料,李鴻源提到,全球海平面及溫度不斷上升,且上升的速率在過去一百年中也不斷地加快(未來一百年將有更急遽的變化),預估到了2100年,全球平均溫度將升高1.8~4.0℃,而海水位也將上升10~20公分,甚至可能達到59公分之多。這,就是活生生地在我們眼前發生的氣候變遷。然而,目前臺灣的治水措施,...
五都選舉完畢,台灣的地方體制將自十二月二十五日起出現新的改變,現有兩個直轄市,未來則有五個直轄市,台大法律學院教授、前研考會主委葉俊榮受訪指出,五都形成,創造出五都與其他縣市的兩極。未來其他縣市如果沒有再升格,勢必要進行合併,唯有使大家都變成直轄市,即能自然達成廢除直轄市的均衡發展目標。
問:五都選後,新的地方制度即將開始運作,你如何看待新制的條件與限制?
葉俊榮:原本我們的政府組織,在中國時期,就有省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