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台灣水資源議題,常忽略制度面的討論。如防災、抗旱等都是跨部會的問題,沒有法源來執行公權力,就須不厭其煩地進行監督和協調。落實水資源管理必須要有很強的意志力,政府相關部門應確實制定政策,訂出明確的議程及行動方案,詳列各年度預算,形成短中長期執行計畫。水資源管理比國光石化等議題影響更為深遠,但卻不容易得到環保團體重視。若缺少民間的參與和支持,政府也會失去著力點,無法有效改進台灣長久以來存在的水資源問題。
...
面對氣候變遷,需要積極的新思維,利用國土合理規劃與適度的產業調整諸多非工程手段與水共生、共存。形成新思維,必須建立對話機制,讓中央與地方、民眾與政府、專業論證都能有對話的空間,我們舉辦「氣候變遷‧台灣準備」研討會,將前瞻的規劃、透過學術的體檢、公義社會的追求、國內外經驗的交流,希能有助具體行動及早付諸實施。
自從京都議定書後,國際組織益見重視氣候變遷的現象與問題,遠在地球另一邊的荷蘭,已深刻體認到此一問題的嚴重性,深知解決之道,...
從二月首映到六月,我們規劃了一系列巡迴放映暨座談會活動,與台北市、台中市、台南縣、嘉義市、嘉義縣、高雄市、花蓮縣與台東縣等七個縣市的民眾一起分享著【我們的孩子】的感動,同時獲得許多地方縣市政府的熱情協助,舉行了七場座談會。
【我們的孩子】紀錄片,讓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教育的問題,在這些真實記錄著孩子們生活的影片背後,還包含著因從貧富差距、M型社會的惡化,甚至演變成階級複製等社會問題。因此每場座談會,我們邀請到教育和社會領域專家學者,...
時報文教基金會所發起主辦,但是獲得內政部,交通部,環保署,經建會,水利署等單位的全力參與,包括行政院長,幾乎所有政府裡與國土規劃政策擬定與執行相關的首長都參與論文報告或是擔任與談人,與參加的民間團體及學者有直接的互動,同時因為首長出席,我看到各部會的局處主管也都坐在台下當學員。
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能夠邀請到平常很難得可以見到到面的這些官員,同時可以在一個公開與正式的場合說明理念,並且接受學者與民眾的檢視,...
台灣原本地處颱風、地震、水災等天然災害較為頻繁的地帶,加上地質脆弱、地形陡峻,每有颱風豪雨往往一雨成災,水災、山崩、土石流等災害成為台灣地區頻率最高的天然災害。這幾年台灣可說是悲情與災難不斷,一連串的天災所帶來的傷痛記憶,讓全民對國土復育有著急如燃眉的迫切需要。
時報文教基金會從民國七十九年成立河川保護保護小組以來,經常針對特定主題舉辦研討會或是座談會,只為的是關懷河川與環境。在這痛定思痛的今天,對國土規劃提出其前瞻性的體檢,...
九二一震災一年來,九份二山南路貓羅溪上游集水區以種檳榔為主要經濟來源的中寮鄉合興村村民們覺醒了,意識到唯有進速進行造林,才是根本之計,於是自動發起要「將檳榔園變綠林」,計劃若能成功,將成為民間造林的優良示範,一旦造林成為全民運動,中台灣枯禿的山巒重新長綠,水源得以涵養,珍貴的國土不再流失,才有永續經營台灣的願景。
去年九二一,百年的大震災,重創了中台灣的的山河容貌,尤其震央所在的九份二山,走山移地,山壁崩塌面積達180公頃。...
台灣的社區工作一直由政府部門和資源的取得與否來主導和影響,社工實際進入社區蹲點、展開社區工作實務的累積更是寥寥可數。
921大地震之後讓這片土地上社工的社區工作有了新的可能和新的實踐,大安溪部落工作站從災後在原住民部落成立走到現在,一直在台灣體制內社工的創新和部落社工模式新局面的開展兩者之間挪移和努力;漂流社工團體更是在921地震後一群對於台灣基層社工人員教育養成、勞動權、社工生態等等有深刻反省和批判,進而透過發行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