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建設

7 月 31 日,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布最新報告指出,中國自 2022 年起便啟動無數軍演、訓練,以模擬封鎖台灣的情境。為了解所有潛在挑戰,CSIS 進行了 26 次兵推,發現「封鎖台灣」對中國來說並非低風險、低花費的選項,因為任何封鎖皆有可能導致大規模的戰爭;就台灣及美國來說,報告建議雙方可以再進一步著手強化「威懾性」的結構工作,使得中國認為封鎖並非唾手可及。

經濟部 長郭智輝卻表示,這次風災造成光電受損容量,僅佔全國總設置容量的0.4%,損失甚微。這個說法明顯是為了民進黨的錯誤政策而粉飾太平,也失去一個最好的檢討光電政策、體檢光電韌性的時機。

台灣半導體產業如何從無到有、成為全球供應鏈核心。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9日舉行新書發表會,集結科技界重量級人物還原半導體產業發展歷史,並嚴正駁斥近期美國總統川普對台灣「偷美國晶片生意」的抹黑。

拜登卸任前以行政命令強化AI及晶片出口管制、確立AI基建發展方向,在遏制中國技術發展之時,也牽動產業動態與地緣政治局勢,可謂提前敲響科技戰第一鐘,但相關政策效力待觀察。

中火二期通過環評,將會新設4部燃氣機組,但並未如承諾拆除相同數量的燃煤機組,而將轉為「緊急備援」使用,環保團體要求台電履行承諾「增一拆一」,並有在野黨立委提出刪減台電購煤預算案做為反制。

國土計畫法明年四月底上路,地方政府反彈不斷,內政部昨舉辦「國土計畫政策說明研討會」,部長劉世芳強調,各部會應共同面對,把不同意見當挑戰,落實社會溝通,做到如期上路,針對未交分區圖的縣市,國土署研擬對策,擬朝停止受理區域計畫法新申請案方向,但將再與縣市政府溝通。至於攸關農民權益相關補償,農業部會中提出三大方向,細節九月公布。

為新內閣確立重大財經政策的經濟發展委員會,行政院長卓榮泰18日舉行首場會議後公布「兆元投資國家發展方案」,將以引進規模3兆~4兆的國內外資金,投入台灣重大建設與重大產業為目標;政務委員兼國發會主委劉鏡清表示,藉此做法將創造10兆元效益,國發會將扮演「院級跨部會投資建設推動平台」的角色。

引資投入國家戰略產業,目光鎖定在30兆保險資金。行政院長卓榮泰17日揭示「大投資台灣」計畫,預告將引導資金投資長期照顧、都市更新、建設社會住宅、新創科技等政策及建設等國家戰略產業,並將在18日登場的經濟發展委員會進一步揭露具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