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建設

台灣水資源議題,常忽略制度面的討論。如防災、抗旱等都是跨部會的問題,沒有法源來執行公權力,就須不厭其煩地進行監督和協調。落實水資源管理必須要有很強的意志力,政府相關部門應確實制定政策,訂出明確的議程及行動方案,詳列各年度預算,形成短中長期執行計畫。水資源管理比國光石化等議題影響更為深遠,但卻不容易得到環保團體重視。若缺少民間的參與和支持,政府也會失去著力點,無法有效改進台灣長久以來存在的水資源問題。

 ...

參與「第四屆黃河國際論壇」

第四屆黃河論壇主要議題:

一、中心議題

生態文明與河流倫理

二、主要內容

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對水資源影響及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

流域生態修復的案例與實踐

生態文明科學內涵、河流生態修復技術途徑及關鍵技術

生態文明及現代流域管理、...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夫人方進女士盡心聯繫及安排下,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及台灣河川水利、環境土木領域的專家學者一行十九人,於2009年6月18日至6月28日組織了南水北調參訪團,花了十天的功夫實地考察、見證了中國大陸最偉大水利建設之一的南水北調大工程,也花了近乎一年的時光,經過多方蒐集、查證相 關資料,審慎、隆重編寫了這本南水北調紀實,除了記載下這趟難得的考察參訪行程外,更期盼為兩岸的整治河川、環境保護努力,留下歷史檔案。

...

「氣候變遷 台灣準備:國土規畫與水患治理」論壇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及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包括世界銀行資深官員Atem S.Ramsundersingh、水利專家荷蘭Wageningen大學資深研究員Dr.Lodweijk C.P.M.Stuyt與國內政府官員、專家、學者近百人與會。

劉兆玄說,新政府上任不久,接連三個颱風侵襲台灣,災區只能用「河山變色、滿目瘡痍」形容,多年來的水患治理仍趕不上氣候變遷的速度,災情愈來愈嚴重...

颱風所帶來的洪澇之災,主要是水的處理不當,然而水的問題不在水,在土地,而土地的問題不在土地,在社會經濟,而社會經濟的問題也不在社會經濟,而是在政治。所謂的政治問題就是社會資源分配的問題。防洪需要善用土地,但土地偏偏是民主社會最難解決的政治問題。換言之,洪澇之災就是一種從過去決策累積下來的政治性災害。改善之道雖有偏方和特效藥,但根本之道還是在人的價值觀,因此教育成了啟發人文思考非常重要的投資。

由時報文教基金會等單位共同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