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院射三箭 兆元投資方案 招手保險業
為新內閣確立重大財經政策的經濟發展委員會,行政院長卓榮泰18日舉行首場會議後公布「兆元投資國家發展方案」,將以引進規模3兆~4兆的國內外資金,投入台灣重大建設與重大產業為目標;政務委員兼國發會主委劉鏡清表示,藉此做法將創造10兆元效益,國發會將扮演「院級跨部會投資建設推動平台」的角色。
根據規畫,此一院級跨部會的投資建設推動平台,透過擴增公共建設案源、鼓勵公共建設型投資基金(PE)設置、增加公建相關金融商品三項措施,達到減輕財政負擔的效果,民間也可因此獲得優質投資標的,並降低匯兌風險。
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昨(18)日首度開會,敲定三大計畫,其中兆元投資國家發展方案將與保險業者合作,射出擴增案源、鼓勵公共建設型PE、推動基金架構REITs等政策三箭,目標吸引3.27兆元資金投資,創造10兆元經濟效益。
經發會昨日首度開會,「政院三長」院長卓榮泰、副院長鄭麗君、秘書長龔明鑫親自召開記者會,說明首次會議報告事項,包含兆元投資國家發展、打造台灣成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推動國家人才競爭力躍升等三大計畫。
劉鏡清特別點名保險業,近年來受利差過大、匯率變動大所影響,海外投資變得較不穩定,2023年避險成本高達3,602億元,業者也希望國內能有較安全的投資標的。截至今年3月底的國內壽險資金運用,在專案運用公共投資、不動產地上權式的公共投資,以及公共建設相關的有價證券上,總計6,092億元,距法定保險業可運用專案運用及公共投資的資金法定限額3.27兆元,仍有不小空間。
劉鏡清指出,政府將導入國際卓越中心(CoE)模式,提高運作效率,促成彼此投資及國家建設發展,目前保險業在海外約22兆元,可進來的資金約3.27兆元,希望藉此創造10兆元效益;另外,也會擴展到國內外Infra Fund(基礎建設基金)和PE(公共建設型投資基金)投資。
「只要是有興趣的業者,都能參與平台運作。」劉鏡清說,包括保險業、金融業、投資銀行,或原就在參與促參的小水力發電廠等業者。相較過去「等業者過來」的促參模式,此方案化被動為主動,已主動找上8大壽險業者,討論他們的需求和想法,此外,透過單一平台可解決所有問題,提升業者意願,因此成功機率非常大。政府與業者均可在投資建設推動平台提案。
劉鏡清還說,國發會也接觸了國內PE業者,因為台灣的投資標的相較其他國家更優質,包括股市、半導體、人工智慧(AI)能量均獲認可,這些資金,都很願意進來。在法規鬆綁方面,他強調,3.27兆元是法律允許的範圍,但不動產證券化商品(REITs)涉及修法,金管會已同意研擬修正資本適足率(RBC)計算公式,將直接投資公建的風險係數,與透過基金等投資公建的風險係數拉齊至1.28%。
壽險資金回台 三障礙
政府有意引導壽險資金回台投入公共建設,壽險業高層表示,為維護保戶權益、資金必須有好的去處,壽險資金回台後要投資哪些標的,能否取得足夠的投資報酬率,都是關鍵問題,「畢竟這些錢是保戶的、要有穩健的去處,才能確保保戶的權益」。
具體而言,壽險資金投入公建有三大障礙,一是標的,二是標的出現後,條件需要吻合報酬率期間和穩定度,如保險業平均期待報酬率是3%~3.5%,三是投資方式,是直接投資還是間接投資,是投資債券還是直接參與BOT,這幾個面向組合在一起,讓保險業可以選擇項目比較少。
另外住宿式長照機構想引入保險業資金,也有兩大障礙。第一,長照機構對董監席次的限制,目前保險業可對被投資長照機構派任三分之二董事席次,第二,盈餘分配要先扣除10至20%後才能做其他分配,這都讓保險業卻步。
如何引導資金投入公建或長照?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先前提出兩大解方。對保險業投資公建,盼可以「實驗型個案」先說服社會;對保險業投資長照機構,則研擬透過投資「提供長照服務」的公司,來間接投資長照機構。何謂「實驗型個案」?彭金隆曾說,他觀察國外一些例子,如電廠將未來跟民眾收費的未來幾年收入做一個證券化,這「未來收入」的現金流就可當做投報率,提供保險業投資。至於如何讓住宿式的長照機構想引入保險業資金?他也說,《保險法》要突破障礙,可發揮創意來跟各部會溝通,化解彼此法規障礙,例如改採「繞道」、間接投資提供長照機構服務的公司,一樣可達到提供長照機構資金的目的。
延伸閱讀:
卓榮泰提「推動國家人才競爭力躍升方案」要培育20萬名AI人才
為補足國內人才缺口,行政院長卓榮泰18日提出「推動國家人才競爭力躍升方案」,具體目標為2028年時,達到培育20萬名AI人才、10萬名國際生來台就讀、新增12萬名外國專業人才,並擴增8萬名國外技術人力。
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在經濟發展委員會上報告說,方案有兩大主軸,第一是強化國家未來人才競爭力,培育AI、半導體、淨零轉型綠領人才;第二是全球攬才,包括打造具國際競爭力攬才體制、推動數位遊牧簽證、擴大留用僑外生、精進Talent Taiwan中心功能、健全國際人才就業媒合機制等措施。
劉鏡清進一步指出,經過盤點,我國2028年將有15萬人投入就業市場,但不足以支撐35萬勞動力需求。由於各國祭出超優條件搶才的情況十分激烈,因此將加快研擬修法內容,9月立院新會期提出《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修正草案,以年薪、技術專業等條件,縮短申請居留權的年限,吸引國際菁英及科技人才。
完成修法前,劉鏡清說,國發會已先將不必修法的「3個月+3個月」入境簽證,同時在英、美等國網路上架數位廣告,放眼全球3,500萬名數位牧民(Digital Nomad)人力,吸引他們來到台灣,把台灣作為遠距工作(WFH)基地,數位牧民一般簽證入台停留最長6個月,希望吸引到每10萬名至少有1萬人留台永居。
劉鏡清希望透過此方案,培育24萬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人才,讓文科學生也能學習數位科技,畢業後除了投入商科、文科領域,亦可在數位領域發展職業生涯。至於延攬僑外生部分,劉鏡清表示,目前選定的都是各國TOP20的學校,希望讓優質學生在台就學就業,補足勞動力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