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據Insights的統計顯示 :全球新創獨角獸至今年二月初已突破一千家。美國占五二%,中國二○%,印度一○%,剩下來自G20大國。小國中最出色的有以色列20家,新加坡12家,荷蘭6家,瑞士都有5家,亞洲「獨角獸」企業正處於異變中。而至今2022年台灣居然一家都還沒有,關鍵何在?
施行至今快兩年的 用電大戶條款 ,要求契約容量5000瓩(kW)以上的企業需在五年內履行使用10%綠電的義務,隨著檢討期限將至,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TRENA)19日公布2021年度統計,顯示國內排碳量前20大的企業中,使用綠電占比最高的台積電,綠電也僅占用電量的4%,其餘19家連1%都不到。
兩岸關係緊張,企業擔心中國大陸取消ECFA,兩岸企業積極動起來爭取維持現狀。據知,兩岸機械聯合會將於8月26日登場,屆時台灣相關企業與公協會將向陸方爭取ECFA繼續執行。
美國聯邦參議院7日通過其「氣候和醫療保健支出計劃」,將立法提交眾議院,讓總統拜登在11月關鍵的中期選舉之前取得重大立法勝利。
歐洲議會於今(2022)年7月通過執委會的提案,在《歐盟分類法》(EU Taxonomy)下,將天然氣、核能正式列入過渡性的「永續經濟活動」項目,未來得以接受永續資金的支持。歐盟執委會強調:「氣候中和是我們的目標和法律義務,我們致力於使用所有可用工具來擺脫高碳排的能源」,顯見歐盟藉由天然氣、核能轉型的企圖心已十分明確。反觀台灣同樣宣示要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目標,但被問及是否有可能重新將核能列為能源選項,經濟部卻表示,台灣已走進民主社會,任何新的能源形式在台灣要使用,都要經過民主選擇。
七月三十日是聯合國「國際友誼日」。友誼,是人類團結的基礎,也是世界和平的根本。世界各國透過友誼與合作,彼此互助與分享人文的精神,共同研討人類當前的存亡問題。
倡議推動區域運籌中心 打造陸海空新興產業體系 多元布建新能源 重啟兩岸對話 白皮書也重申穩定供電、核電納備用選項
中經院昨(1)日發布7月經季節調整後的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7.8,指數較上月重摔5.8,是2012年7月創編以來單月最大跌幅。 7 月指數下滑 5.8 寫歷來最大跌幅 七成業者不樂觀未來 展望 景氣現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