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

編者按: 全台疫情逐步趨緩,昨日證實本土零確診案例,但國外各國被Delta病毒入侵情形頻傳,疫苗施打成為國人最關心的議題之一。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在疫苗政策說明上,一直曖昧不清,許多專家學者紛紛站出來呼籲政府公開資訊,以供國人在觸及生命安全的議題上,能更透明化的去討論與選擇。

聯合報十五日探索新聞報導流標現象,反映了當前營造產業實況。公共工程每年花費公帑四千餘億,是近五分之一的國家總預算。整個營造業每年營業額則超過六千億,流標對公私部門的影響,也就不難想像。

《經濟日報》社論指出,紓困與振興是目的不同的兩回事,既然要談振興,就不宜與紓困混為一談。疫情的管制措施已使政府投注不少資源來對各界紓困,其實是短期應急不得不然。事實上,振興才是最好的紓困措施,使產業恢復活力、適度轉型,同時避免依賴心理的養成,是振興五倍券必須把持住的目標。

編者按: 台灣疫情延燒至今已逐漸趨緩,但7日發生死亡人數誤植,又疫苗施打造冊上被爆出解壓縮增列的情形,使得政府在行政流程處理的公信力上,讓人質疑。上行下效,若政府無法成為模範,又要如何面對民心呢?

隨著國外陸續解封,不少國家朝「完全常態化」邁進,推出疫苗護照便民,在公共場合中使用,更希望早日開放遊客入境旅行。外界關心,台灣是否也會比照辦理?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天鬆口說,中央有積極在做,但不考慮把疫苗接種跟通關權利掛勾。

編者按: 新冠疫情造成許多人生活改變,經濟的壓力又或是戶外娛樂活動停擺,根據國外報導,家庭受虐施報案例在此期間不斷攀升。社會安全網將是未來防止兒童受虐與家庭暴力的一個防護,行政院29日拍板增加預算,將針對精神疾病、毒品的社會安全漏洞進行補強。

民調顯示,近5成民眾不滿意蔡政府的紓困政策!民眾黨29日公布委託趨勢民調公司施作的民調,有高達45.1%受訪民眾表示收入減少,且紓困政策的不滿意度高達48.6%。民眾黨呼籲,6月失業率高達4.8%,而7月疫情警戒持續,失業率恐怕將更嚴重,政府應放寬紓困門檻,並排富普發現金。

疫情指揮中心日前證實,國內有三個批號、共七萬劑的莫德納疫苗即將在8月6日到期,又以北市一萬多劑最多,如各縣市政府尚未安排接種計畫,將在本月28日前收回,提供教師等第七類專案對象接種。陳時中今天強調,經過一天和地方政府確認,都掛保證一定會在效期內用完,因此不會隨意介入、回收,等地方真的打不完,再來啟動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