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才是最好的紓困措施

《經濟日報》社論指出,紓困與振興是目的不同的兩回事,既然要談振興,就不宜與紓困混為一談。疫情的管制措施已使政府投注不少資源來對各界紓困,其實是短期應急不得不然。事實上,振興才是最好的紓困措施,使產業恢復活力、適度轉型,同時避免依賴心理的養成,是振興五倍券必須把持住的目標。

行政院規劃以振興五倍券來振興因疫情受創的產業已成定局。雖然去年振興三倍券的實際成效仍有賴嚴謹的研究來評估,但以去年第3季三倍券發放後零售業營業額創下歷史新高的經驗來看,振興券還是有一定的效果可期。

政府振興經濟當然有許多政策可供選擇。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來看,從去年第1季起,各國即已採取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來維持經濟動能;只是這樣的政策至今已經產生股市、房市泡沫及嚴重通膨壓力的後果,台灣也是如此。

就台灣而言,更棘手的問題是疫情及管制措施帶來的是產業及個人之間兩極化的影響─製造業不但享受空前榮景,還能在內需服務業飽受衝擊的情形下,使全年經濟仍能維持5%以上的正成長,從業人員也必受惠不少;衝擊最大的服務業由於乘載了近六成的就業,使得產業及就業都受創甚深,也是失業率突然衝高至4.8%的主因。

在這些背景下,無論紓困或振興政策,都比去年更需要「打對點」地細究紓困與振興對象,畢竟在經濟成長表現如此良好的情形下談紓困與振興,在過去是匪夷所思之事。普發現金是近來廣被討論的政策選擇,但普發現金與寬鬆貨幣政策的效果很像,在股市、房市投資狂潮及物價蠢蠢欲動的環境下,這種「錢雨」政策很容易助長惡果。其次,普發現金不能限制用途,因此很難「打對點」地灌注到急需振興的內需服務業。

疫情對內需服務業的衝擊主要源於管制措施,只要疫情順勢得控、疫苗施打普遍,解除管制才是最好的振興措施。短期內,限期使用的振興券,就像央行控管資金流向的選擇性信用管制一般,對於振興內需服務業會有最大助益。如果選擇性信用管制是一般可以接受的央行政策,振興券則也值得肯定。儘管如此,面對各界對於振興券的疑慮,行政院及國發會還是應該積極說明溝通,也應該更注重施行細節,減少不必要的爭議。

首先,去年三倍券由於得到業者各種加碼優惠措施的助攻及地方政府的良性競爭,使得成效較預期為好,也是不同於2009年消費券的特殊現象。為了確保此次五倍券的成效,中央政府除了仍應爭取業界與地方政府的共襄盛舉,也可擴大特定目的振興券(如動滋券、藝Fun券),以強化「打到點」的成效。這其中,雖然振興券是短期措施,如果能兼顧經濟長期結構的轉變,當會更為理想。例如,疫情的延續及5G技術的發展已使得消費習慣與產業型態大幅改變,宅經濟、平台經濟方興未艾,受到直接衝擊的傳統小商家與零售業者本已需轉型因應,如果五倍券可以設計引導協助各種數位轉型的發展,成效就會更為顯著。

其次,振興券的補貼倍數愈來愈高,固然希望收到更好的振興效果,但也必須避免養成民間對政府過度期待的依賴心理。疫情爆發以來,一方面實體經濟受創,另一方面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所引發了金錢投機熱潮,已使得工作價值受到傷害。若再加上政府不時的撒錢紓困振興,的確很容易進一步造成「凡是過得不好,政府就應該負責」的依賴心理,降低了努力的誘因,對長期經濟帶來不良影響。因此振興政策也應維持市場的競爭性,使市場擇優汰劣的功能不至於因振興措施而無法發揮。

最後,紓困與振興是目的不同的兩回事,既然要談振興,就不宜與紓困混為一談。疫情的管制措施已使政府投注不少資源來對各界紓困,其實是短期應急不得不然。事實上,振興才是最好的紓困措施,也因此,使產業恢復活力、適度轉型,同時避免依賴心理的養成,是振興五倍券必須把持住的目標。

相關新聞

缺電危機引發社會關注,繼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日前呼籲「 核能 不是人類公敵」, 國民黨 立委與學者專家昨天宣布,將推動「核子反應器設施延役條例...
當沖降稅的第二次延長將於年底到期,第三次延長的呼聲已起,甚至有單位鼓吹當沖降稅的「常態化」、永久釋出租稅優惠,從此沒有到期煩惱。...
 兩岸開放觀光出現轉機,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稍早於「馬習二會」上釋出恢復兩岸旅遊交流善意後,大陸國台辦24日指出,陸方將採取積極措施,...
老幹、新枝加入陣容,潘俊榮掌舵,苗豐盛任監事會召集人,朝世代交替邁進  工業總會24日進行理監事改選,在現任理事長苗豐強不再續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