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彭博資訊專欄作者、安聯集團首席經濟顧問Mohamed A. El-Erian指出,在如此嚴峻的環境下,全球市場經濟復甦艱辛,儘管如此,已經有三道曙光破雲而出。
國際局勢與通膨壓力,讓台積電面臨內憂外患前景堪憂,《經濟日報》社論就指出,企業與政府良性互動,本是無可厚非,現在碰到需要政府出面,政府也應該責無旁貸,不能袖手旁觀,台灣只有一個台積電,占台灣經濟比重實在太大,政府應以爭取台灣整體的經濟利益為目標,協助產業發展。
綜合媒體報導,美國和亞洲的晶片製造商警告,由於美國未能通過促進國內半導體行業的520億美元晶片法案提供資金,他們將不得不推遲、或縮減對美國的投資。
綜合媒體報導,大陸智慧手機品牌小米大舉進軍越南市場,英國市場調查公司Canalys統計顯示,在越南的智慧手機市場,小米的市占率在今年前三月達到22%,僅次於三星的34%,首次躍居第二位。
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昨天在臉書直言,台積電下半年推出的3奈米(N3)製程「看來是一大敗筆」,他直言,台積電法說會投資人要擔心的問題包括明、後年營收年複合成長率是否下修?重大客戶延遲或取消長約訂單是否有處罰?資本支出踩煞車的考量,以及產能利用率若下滑10%至20%對毛利率的影響等四大議題。
綜合媒體報導,本應短缺的半導體突然出現供應過剩隱憂,除了最尖端晶片台積電(TSMC)等前3家以外,其他將陷入供應過剩或重組,未來半導體產業也將拉開新的序幕。
《日經》整理報導,面對中美科技競爭,全世界的客戶以後將為如何確保數量有限的尖端半導體而苦惱。中美兩國的技術主導權之爭今後必將更加激烈。世界是否做好準備?這種混亂局面遠非晶片短缺導致世界經濟動搖的目前可比。
歐美日紛紛訂定新政策,意圖恢復在地半導體製造產能,張忠謀認為,這些努力所產生的晶圓廠其生產製造成本效益可能不及台廠,但地緣政治與國家安全的考量通常總是凌駕純經濟利益的計算,未來幾年歐美日自建晶圓廠的趨向看來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