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能插滿風機 請離岸風電放過澎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歐盟這兩天(廿二、廿三日)正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市舉行「第三屆海洋空間規畫國際研討會」。據估計,全球有超過七十個國家或地區正進行或已完成海洋空間規畫。聯合國專家們指出,海洋空間規畫是在時間上分派與調和海域多種使用、降低不同使用間衝突和吸引投資、推動藍色經濟,達到海洋永續發展最重要的方法。為達此一目標,許多國家如南非、韓國等更進一步制定海洋空間規畫與管理法,可惜我國此一要務遲無進展。

政府為達成二○二五非核家園目標,近年來大力推動離岸風場建設,並進入第三階段的「區塊開發」。在其規畫的潛力場址中,除桃竹苗海域外,澎湖海域也被納入。目前有業者擬在澎湖吉貝嶼海域興建風場,因與傳統「北淺漁場」重疊,漁民們擔心漁獲受影響,且說明會僅邀社區民眾說明,未與漁民充分溝通,而引發抗議與關注。因此,澎湖海域興建風場容有商榷之處。

澎湖海域是台灣最重要的漁場之一。數百年以來,豐富的漁產維繫著地方經濟,同時也供應台灣各地水產店主要的貨源。離岸風場使用國有公用的海域,卻轉為「排他性」專屬使用,對於既有海域使用者已然不公;未來漁業活動和漁產穩定勢必會因此受到極大限制。

依據聯合國和歐盟去年公布的「海洋空間規畫國際指南」,首重和權益關係方充分溝通,且政府應主動、全盤地規畫,同時依據生態系統和科學調研為基礎的原則,進行前瞻和調和的規畫,促成海域多目標使用的新秩序。反觀澎湖吉貝一案,完全違反與權益關係方充分溝通的原則,也沒看到相關生態和科研的分析;更嚴重的是,未見政府對於海域有完善與遠見的通盤規畫,只見任令業者自行「圈海」,相關機關再行禮如儀地「被動」審查。

依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委託近十年的調查研究,澎湖海域至今已發現有近百艘的沉船,可說是台灣管轄海域除東沙外,水下文化資產最為敏感地區。即便吉貝附近海域目前或無沉船,以中國大陸意外發現「南海一號」和「長江二號」為例,並不代表未來沒有發現沉船的可能。古代沉船經數百年後,可能裂解在一片海域,而非一個定點,因此風場機落樁將有相當困難。

此外,我國「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明定,沉船不是唯一的水下文資,包括石滬等人工結構物也屬之。人盡皆知,吉貝擁有的三四百口的石滬,誠為台灣之寶。由於石滬已被聯合國列為「水下文化資產」和「海洋十年」的工作要項。國際不少專家期待,澎湖石滬應為全球最重要的石滬研究中心。然而,當前重大建設或漁電共生的社環檢核機制並不完善,更漠視景觀視覺衝擊的評估。因此,吉貝海域如何保全石滬周邊海域完整地景和此一珍貴水下文化資產,恐怕不是風場落樁或錨錠迴避的簡單問題。

永續發展,是指這一代人的發展,不致影響或剝奪後續世世代代的權益或機會。海域不是僅有風電一種使用,澎湖海域除漁業是生計和文化所繫外,也是重要觀光遊憩地區。國土應該留白,台灣不應插滿風機,能源還有很多替代方案,斷不能以海洋生態、環境和空間為犧牲。綜此,澎湖海域應為後代保存其開闊、廣袤和豐饒,離岸風場,另尋他域吧!

邱文彥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系、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今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碩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都市與區域規劃研究碩、博士學位
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及立法委員,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授,從事海洋政策、海洋治理、濕地保育等相關領域研究
曾擔任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副署長、任教於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