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進步」與哀愁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 slogan ,蘇杭是魚米之鄉,也是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烏托邦。蘇杭之所以能成為魚米之鄉,關鍵在它是由大片濕地及綿密水路所組成的水鄉澤國。這些都是千百年來長江泛濫及改道所形成的沖積扇,純樸的農民也發展出一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與態度,在平時濕地是糧倉,可以生產出各式各樣的作物及魚、蝦、蟹,這就是所謂的水八仙。但在洪水泛濫時,濕地又是最佳的滯洪機制,因為有它的存在,洪水災害相對的減輕許多。千百年來無數次的水起水落,但農村依然屹立不搖,良田有時反而因洪泛所帶來的沃土而更加肥美,農民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過著帝力何有與我哉的日子。也因此發展出一套具有村落、水路、垛田及濕地的江南水鄉。先民和諧的生活方式,搭配著日出、日落及四季景物的變幻,在歷史上被文人騷客所歌詠著,成就了它在中國人心中不可撼動的天堂地位。

近二十多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及經濟發展的腳步,城市化成了不可逆轉的趨勢,於是人口大量往都市集中,都市愈擴張愈大,但一塊塊良田及濕地不知不覺的從大伙兒的眼前消失了。生活是富裕了,交通是便捷了,但因為沒有了滯洪池的屏障,大地耐災能力弱化了,洪水愈來愈嚴重,災損也屢創新高,但令人更憂心的是那一去不返的和諧和純樸的民風。人情淡薄了,社會變得愈來愈功利,這豈是各項經濟成長指標所能換得的。

台灣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經濟成長傲視全球,像極了今天的大陸,曾被譽為世界經濟奇蹟,也是開發中國家的典範。但在經濟大步起飛的同時,人口大量向都市集中,現在台灣百分之九十的人口居住在都市。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台北,在短短三十年間,人口由一百萬快速增加至八百萬,大台北地區已幾乎找不到一片完整的良田,更別説濕地。昔日純樸的農業社會,演變成高房價、高物價、高污染及交通嚴重阻塞的「現代」都市。同時因為年輕人多集中在都市,於是鄉下人口老化的問題非常嚴重,隔代教養是教育界最棘手的難題。這些看在大陸朋友的眼中應不陌生。但我們已承受了近二十多年,現在正思考著如何借由國土規劃的宏觀角度來從根本尋找解決方案。其中包括農村再生,河川治理,災害防治、棲地復育及都市的再建構。除了這些工程手段外,同等重要的就是民眾環境意識的喚醒,社會價值觀的導正,政府職能的提升和運作方式的改變。

個人從事公職及教職近三十年,三十年來台灣工程界的思維,從人定勝天漸漸轉化成學習與自然和諧共生。政府的角色由原來的政策的主導者,慢慢發展出一套有民眾參與空間的運作方式。民眾由原來被動的逆來順受的角色,漸漸找到參與政策的著力點。身為政策制定者與執行者,深深地感受到當初盲目追求經濟發展的無知與傲慢,現在即使花再大的代價也無法還原昔日好山好水於萬一,更遑論那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純樸民風。

面對自然山川,先民的生活智慧,兩岸豈是一個焦急了得!

李鴻源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為水利工程專家。
曾任台灣省政府水利處長、臺北縣副縣長、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及內政部部長。

相關專欄

今天我要談的是,面對缺水,應該怎麼辦?除了休耕、限水、省水和祈禱下雨這三招外,難道沒有其他更積極、永續、...
從小客廳神案旁就掛著一幅先祖父小學同學李石樵大師所繪的油畫,由淡水遠眺觀音山,寬廣的河面,岸上停著幾艘舢舨。堤防、碼頭都還沒建,...
台灣這個同時擁有百座接近四千米高山的獨特島嶼,住了二千三百萬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除了原住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不說,...
荷蘭全國面積四萬平方公里,人口一仟柒佰萬,全境沒有一座山,大半的國土都低於海平面,最嚴重的地區低於海平面五公尺。因為位於萊茵河的出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