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活動》【打造新北韌性城市 由透水做起】專家座談會

由於氣候變遷效應,極端暴雨下,降雨集流時間短、逕流量大,都市以傳統渠道排放為主的對策,反而易造成洪峰流量聚集。台灣每逢颱風侵襲或是雨季來臨,城市就為內澇所苦。近十年來水患型態不再是單純的「堤前洪水防範」而已,「堤後低窪區淹水」現象大幅增加,歸究原因應與地球氣候暖化、超抽地下水、地層下陷、不當土地利用、集水區河道上下游協調整合不足等因素有關。

另一方面,水泥地過多導致城市缺水,把能夠涵養水源的草地、濕地、林地佔用,雨水多只能當作污水排走,切斷自然的水循環,而地下水越抽越少,引發更多環境問題,必須積極面對。

北北基生活圈已密不可分,舉凡交通、住宅、治水、教育等政策都必須跨行政區域、跨領域溝通、協調,面對資訊爆炸的時代,民眾的參與及整合亦是韌性社會中極重要的一環。如何整合、分配?新北市願與市民一起往前邁進。面對「韌性城市」理念的挑戰,首要工作為建設「透水城市」,恢復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環,為居民創造良好的宜居環境。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新北市政府將共同面對問題、進一步自我檢視並磨合前進,本次座談邀請了國內具有行政經驗或學養豐富的學者專家,以期開啟地方城市治理和民眾安居健康的新里程,並提出公共政策的實質建議和民眾參與模式,建立韌性透水城市的行動,確保市民生活安全與康樂。

主持人

1. 陳伸賢(新北市政府副市長)

2. 余範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行政院永續會委員、新北市永續會副主任委員)

專家學者

1. 李鴻源(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前內政部長、余紀忠文教基金會顧問)

2. 李永展(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余紀忠文教基金會顧問)

3. 林盛豐(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前政務委員、余紀忠文教基金會顧問)

4. 陳亮全(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客座教授、前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

5. 廖朝軒(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教授)

6. 陳俊成(淡江大學水資源及環境工程系副教授)

7. 游進裕(台灣水利環境科技研究發展教育基金會教育研發組組長)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