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回歸土地倫理之治國大略

                     0806水災南部降下莫拉克風災以來最大雨量,讓荖濃溪暴漲也造成許多災情。

中南部八七大水令國人又重蹈八八風災夢魘。每次遇洪泛,政府會立即編列龐大預算救災善後,這些以百億千億為單位的預算均是特別預算,有時程限制,各部會、地方政府受預算執行壓力,多半流於治標之設計施工,如敷傷口美容企求快速變臉,以撫民心。而民眾因不了解任何坑洞破堤之原因均非點的問題,而是系統性的問題。此時不能只去急診或看個別門診,要看的應是具全方位的家庭醫科,甚而是中醫。當政府天女散花似補破網,現實卻是許多計畫根本未作生態調查與災害史研究,惡性循環永遠有補不完的洞。

回顧近半世紀的國家基礎建設,並非沒有宏觀前瞻的規畫,昔時經建會正扮演以全國視角策訂方針、評估可行性效益把關角色。在未有「國土計畫法」前,全國性之「綜合開發計畫」雖只是政策引導與計畫框架,至少經建會之把關相對客觀、專業,縱有少數地方政治因素干擾,但決策之定調幾乎集國內各部會專家與具行政經驗事務官之專業評估,方能出行政院大門。例如新中橫玉里玉山段之闢建、九二一後中橫谷關到梨山段是否修復、太魯閣立霧溪之水力發電廠是否開闢,這些均是重大建設,但得以理性拋開地方民代之干擾適時停止。

歷任經建會主委均具有比部長更超然之協調能力與決策智慧。惟今日輿論民意及政黨政治丕變,在社區里長至上,在地方民代至上,在中央政黨利益至上。這並非全然有問題,真正的問題出在治國決策少了全觀之土地倫理信諾與方略,更遑論對土地適宜性客觀評析。

是以,北部有南部也要有,六都有各縣市也應有。包括交通、城鄉、文化…等建設,基本上治國決策多建立在此「觀感溫度」與「關照滿足」之意識形態與資源分配基礎上。當治水無法關照整體集水區經營,如何在支離的「水環境」建設上抽絲剝繭各種病因?只有硬體建設而無軟體經營,過度壓縮的建設時程,缺工缺料更缺有經驗的監造專業者,尤顯人才培育跟不上需求之窘境…,這些均是治理上之威脅。

在欠缺以「國勢調查」為基盤之「國土計畫」與「能源政策」下,數千公頃的濕地、鹽田、魚塭均被圈地為光電場,還有加碼的火力發電拓充,這些衝撞土地倫理的綠政,如果沒有減碳之危機行動與全方位解方,如何帶領台灣二○五○淨零碳排達標?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