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夢2050淨零碳排 專家獻策溫管法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自2015年7月上路後,環保署將修法並改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今年8月30日行政院長蘇貞昌裁示,修法草案應納入2050淨零排放目標。

專家在昨日環保署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的「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指出,政府應盤點2050年淨零碳排的政策工具,並擬定減碳具體路徑,藉此引導加快減碳腳步。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表示,在這樣一個動亂的全球化態勢下,參與氣候變遷的改變讓我們每個人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這樣的精神與行動要世代交替。

環保署環管處處長蔡玲儀指出,環保署於今年7月1日設立氣候變遷辦公室,首要工作為儘速完成《溫管法》修法,該法也擬修改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各界要求應立法儘速規畫徵收碳定價,透過加速產業低碳轉型提升國際競爭力,因此徵收碳費制度將併同修正法案,並我動淨零排放路徑評估,由行政院組成跨部會協調小組,近期就會提出預告版本。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表示,2050年淨零碳排不只是環境、產業轉型的議題,「氣候人權」、「脆弱族群」應納入氣候決策與立法。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指出,目前國家欠缺減碳的具體路徑與配套措施,政府應該要務實盤點2050年淨零碳排的政策工具,並擬定具體減碳路徑,否則就只是不斷討論、訂目標,然後再跳票。

中央研究院劉兆漢院士則從人的行為人的發展核心價值出發,建議可以各國有效的公約作為參考基礎,並強調我國需要智慧型的電網分配能源,利用AI分散式的發電。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范建得教授認為,當前我國氣候法制的根本問題。在體制上,欠缺聯結國際發展體制之宏觀;在理念上,缺少國家承擔維護與禁止傷害環境之足夠氣度;在內容上,應補強對於環境之理解,銜接環境基本法的氣候法制 ;在實定法層面上,欠缺本諸科學為基礎來通盤型塑、設計、推動、落實政策應具備之組織、行為、作用法制;在組織上,欠缺氣候變遷事務之定義及其權責機關;在經濟、社會與文化層面上,欠缺能源史觀及應有的人權思維。

前經濟部能源局局長葉惠青強調,淨零碳排下的經濟模式將以環保永續、碳排脫鉤、碳定價產品市場的供需為主,綠色金融的發展也將影響未來的投資與產業型態。

相關新聞

美6月製造業PMI 三年新高 終值更勝初值,惟ISM數據示警低迷局面未解;歐元區製造業續好轉,力拚脫離緊縮 金融數據供應商標普全球(S&P...
許嘉棟:預期心理牽動跨境資金 影響台幣升貶 台幣 匯率繼五月初的「史詩級」升值後,六月中及近日繼續走升,今年以來至昨日(七月一日)為止,...
新北地方法院於2025年6月24日 宣判 ,認定七法公司(Lawsnote)利用網路爬蟲大量擷取並重製法源公司所建構之法規沿革與註解內容,...
7月9日最後期限 川普稱不再暫緩 美媒指印尼、越南、韓國亦協商有望  美國「對等關稅」暫緩期即將於7月9日截止,大限距今僅剩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