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引發台海與中美關係高度緊張。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官員正在規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出訪東南亞,並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面會談話;這次如果成行,將是習近平近3年以來首度國際之行,也是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以來兩人首度面對面會晤。

基隆 市水情吃緊,中正、信義區多處高地社區,多日來減壓或停水,民眾怨聲載道,但缺水情況持續惡化, 水利署 今天到水公司第一區管理處緊急研商後,基隆水情將在明天由正常的藍燈轉為稍緊之綠燈,加強水源調度及研擬措施。另依氣象局資料未來半月基隆降雨機率不大,已面臨缺水危機。

備受矚目的《農田水利法》修法後,全台17個農田水利會變成公務機關,38名在野黨立委聲請釋憲,憲法法庭經言詞辯論後,12日判決合憲,且強調不論公法人或機關化都是政策選擇,選擇妥當與否是政治問題,不是合憲與否的法律問題。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專文「如何防止美中為台灣開戰」(How to prevent a war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over Taiwan)指出,自從前次1995-96台海危機以來,世局的演變讓美中台三方都對模糊又夾雜矛盾的台海現狀感到不安。如今中國亮出利牙,若想避免戰爭,就迫切需要建立新平衡。

路透社今天(11日)報導,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負責人警告,因熱浪和乾旱導致的經濟損失已經使得歐洲的能源危機相形見絀,他並呼籲採取緊急行動遏止氣候變遷。

作為對中國軍事演習的回應,拜登政府誓言將繼續派艦船穿行台灣海峽,以及繼續在該地區執行空中行動。美國官員稱,中國的軍演正在逐步發展成為長期戰略,以加強對台灣的軍事壓力。

哈佛學者謂「修昔底德陷阱」難避免, 美退役上將稱「美中18個月內不可能開打」

中國10日發布第三份發表對台白皮書,引起各界關注。根據學者分析,因兩岸關係面臨重大嚴峻挑戰,中國當局必須要對內、對台、對外表達自身堅定立場。白皮書內容透露要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即加大反對外部勢力的力量。台灣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11日回應,對台白皮書凸顯中國妄圖以武力侵犯台灣野心,也印證中國長期僵化的對台工作侷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