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問題與美中之戰

哈佛學者謂「修昔底德陷阱」難避免,美退役上將稱「美中18個月內不可能開打」

隨著解放軍東部戰區10日宣布「台島周邊的聯合軍事行動完成任務」,中國的「鎖台」軍演也終於告一段落。不過北京大動作否認海峽中線、將演習區域劃至台灣領海、10日發表的《台灣白皮書》中更宣稱「挾洋謀獨沒有出路,以台制華注定失敗」,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著名學者艾利森擔憂美中兩強恐「注定一戰」,不過曾任北約盟軍統帥的美軍退將史塔夫瑞迪斯則有不同看法,他判斷美中未來1年半不可能因為台灣開戰。

以「修昔底德陷阱」聞名於世的國際關係大師、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院院長艾利森(Graham Allison),5日在《國家利益》雙月刊分析裴洛西訪台後的美中情勢。

艾利森在文章一開篇就強調「台灣已在美中爆發血戰的最短路徑上」,並且認為在「裴洛西不合時宜的訪台行程」與「中國的強硬軍事回應」後,台海情勢彷彿一戰前的歐洲,即便是一場「意外」也可能引燃燎原大火。艾利森甚至將裴洛西與引發一戰的斐迪南大公相提並論,強調當年斐迪南大公也被建議「不要去塞拉耶佛」,結果他的遇刺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艾利森指出,雖然美中政府都認為「熱戰」將是雙方的一場災難,兩國官員也都無意發動戰爭。但歷史提供了許多實例,敵對國家的領導人雖然不想開戰,卻往往發現自己被迫做出關鍵的命運抉擇:接受那無法接受的損失,或者是採取可能升高戰爭風險的措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最好的例子,奧匈帝國的繼承人遭到塞爾維亞的種族主義者刺殺後,奧匈帝國的皇帝打算懲治塞爾維亞。由於奧匈帝國是德國的唯一盟友,德國不能不幫;俄羅斯則認為自己必須力挺東正教兄弟,選擇站到了塞爾維亞那邊。整個歐洲就這樣環環相扣,最後整個大陸在五週內都被拖進了戰爭。

 

艾利森在《國家利益》也簡短介紹了他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論:過去500年共有16起修昔底德式的競爭(一個迅速崛起的新興大國,嚴重威脅、甚至可能取代具有統治地位的大國),其中有12對競爭關係走向了戰爭。無論直接導致戰爭的原因是意外、誤會、還是不可避免的選擇,艾利森認為都是潛在的結構性因素在背後驅動著衝突,如同記載雅典與斯巴達戰爭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作者修昔底斯(Thucydides)所說的:「正是雅典的崛起,以及對斯巴達的恐懼,不可避免的導致了戰爭。」

艾利森探究過去500年的案例,乃至於重溫兩千多年前的修昔底斯洞見,當然不是為了歷史本身,而是為了解釋當前的美中困境—修昔底斯陷阱。艾利森認為美中競爭與對立的規模堪稱史上最大,那麼為了台灣問題開戰也是不可避免的嗎?觀諸過去500年的歷史,他認為確實可能爆發戰爭。但如果只看過去50年,似乎又不必然如此。尼克森與季辛吉在1972年重建美中關係,當時雙方對台灣問題的分歧便難以調和,但美中的政治家們卻證明了「不可調和」並非「不可管理」。雙方創造的「戰略模糊」框架,提供了海峽兩岸人民半個世紀以來發展的空間,以及歷史上未曾見過的驚人成長。 

 

不過艾利森也提出當前美中兩國在台灣問題上的三項「殘酷事實」:

第一,除了習近平之外,中國的整個領導階層都不願意台灣成為一個獨立國家,如果在「被迫接受台灣獨立」與「一場可能摧毀台灣與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戰爭」之中選擇,習近平與他的團隊將會選擇戰爭;

第二,美國與中國的官員都不願向對方示軟,包括美國的民主黨與共和黨人都競相展現自己對中國更為強硬,習近平則尋求第三個任期的壓力之下,也必須對台灣問題以及反美立場不能手軟;

第三,從上一場台海危機之後,兩岸的軍力平衡已大為改變,艾利森認為美國在台海戰爭中落敗並非不能想像,五角大廈也曾公開表示,美軍在台海兵推的表現是零勝十八敗。

艾利森指出,如果美國為了台灣打一場區域性戰爭,美國總統恐將面臨一個重要的選擇:輸掉戰爭,或者將戰事繼續升級為美國能佔上風的更大型衝突。雖然美國的遠洋海軍依舊強大,這意味著中國能源進口與出口貿易的生命線都掌控在美軍手裡,但艾利森也警告,當衝突不斷升級,最終可能連核武都會是雙方考慮動用的選項。美國當然有能力將中國從地圖上抹去,問題是中國的核報復也將殺死許多美國人。

艾利森指出,在「保證相互毀滅」的情況下,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便說「沒有能打贏的核戰,因此絕對不能開打」。雖然沒有理性的領導人願意打一場核戰,但在冷戰時代的一系列對抗中,領導人選擇承擔更大的戰爭風險,也不願見到蘇聯佔領柏林或在古巴部署核彈。艾利森雖然寄望美中領導人發揮政治智慧,但他也悲觀地表示,歷史教訓顯示「修昔底德陷阱」往往會引發一場相互毀滅的災難。

相對於艾利森的憂心忡忡,美軍退役上將、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榮退院長史塔夫瑞迪斯(James Stavridis)10日則在《彭博新聞網》對台海情勢提出較為樂觀的預測。如同艾利森對美中戰爭無限升級的擔憂,這位昔日的北約盟軍統帥去年在軍事小說《2034》(2034: A Novel of the Next World War)裡也設想了美中互丟核武的絕望場景(不過雙方在書中最初並非因為台灣發生衝突,而是兩軍在南海率先開戰)。

不過史塔夫瑞迪斯並不認為美中已處在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邊緣,他在《彭博》的投書中指出,許多分析人士警告,北京入侵台灣的行動可能會因為裴洛西訪台提前到18個月之內,中國將如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樣,試圖以武力迫使台灣屈服。但史塔夫瑞迪斯表示,根據他與中國交手多年的經驗,他認為中國針對台灣採取任何軍事行動的時間都會落在許多年之後,並且列舉出五項「未來18個月美中不會發生衝突的原因」:

第一、烏克蘭戰爭會讓習近平感到猶豫、而非鼓舞

史塔夫瑞迪斯指出,烏克蘭發生的衝突一定會讓習近平自問「我的將軍看起來會像那些俄羅斯人一樣壞嗎?」他認為普京在今年二月的北京冬奧與習近平見面時,很可能向他保證這將會是一場激烈的短期戰爭,俄軍將在西方國家採取行動之前完全控制烏克蘭。

不過烏克蘭戰局的實際發展,顯然與克里姆林宮所設想的完全不同。中國軍隊雖然在許多層面都與俄軍非常相似,但中國的軍人不像俄軍那樣擁有豐富的戰鬥經驗。這幾年俄羅斯在阿富汗、車臣、敘利亞、烏克蘭以及喬治亞用兵,然而中國已經幾十年不曾打仗。

第二、中國對台用兵猶豫不決的原因,是台灣人選擇戰鬥或投降的不確定性

史塔夫瑞迪斯指出,民調雖然不完全可靠,但所有的跡象都顯示台灣人具有強烈的國家認同,不太可能在解放軍的第一波飛彈攻勢到達後就輕易屈服。史塔夫瑞迪斯認為蔡英文總統是一位堅毅的領導人,在他看來,蔡英文與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沒有什麼不同。因此史塔夫瑞迪斯判斷,台灣人面對侵略將會奮力抵抗,加上攻打台灣的登陸戰、以及島上多山與森林的環境,對入侵者來說都是一場惡夢。

第三、烏克蘭戰爭後,從歐洲到遠東的民主國家都在制裁俄羅斯

史塔夫瑞迪斯指出,烏克蘭戰爭除了曠日持久,民主陣營的團結抵制也讓莫斯科在一個多世紀來首次發生國債違約。加上幾乎所有西方企業都撤離莫斯科,這讓俄羅斯的進口也面臨崩潰。在可預見的未來,俄羅斯興建的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線都不會啟用,歐洲也正在朝著與俄國能源脫鉤的方向前進。雖然史塔夫瑞迪斯也承認中國的經濟規模比俄羅斯大得多,大到其他國家難以對其進行制裁。不過他仍認為西方國家可能對中國經濟的特定部門實施抵制,由於中國經濟依然深受新冠疫情所苦,這對中國來說勢必不是什麼好消息。

第四、習近平不會在權力不穩的時刻用兵

由於「所有政治都是地方政治」(all politics are local),史塔夫瑞迪斯認為習近平當前的重大課題並非台灣,而是今年秋天召開的中共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二十大)。由於習近平要在這場會議爭取他的第三個任期,這項成就使他甚至能夠與毛澤東、鄧小平比肩,他顯然不會希望在這個時刻與美國發生衝突。即便在鞏固政治權力之後,他也不太可能迅速製造出對全球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的危機。

第五、中國還沒有準備好跟美國打一場全面性戰爭

史塔夫瑞迪斯去年夏天曾在《日經亞洲》投書,指出中國軍力雖有長足進步,但美軍仍在軍事預算、聯盟優勢、軍事科技佔有優勢,而且美國的總體軍力還是略勝中國。如今一年過去,他這次在《彭博》的投書則指出「中國的軍事與政治領導人可能也認為,他們還沒有準備好跟美國進行全面性戰爭」。

不過史塔夫瑞迪斯也指出中國企圖追趕的方向,包括更新的戰略核武、核動力航母、高超音速飛彈、進攻性的網路戰技術、太空戰領域的衛星網路。當若干年後上述軍事條件與資源齊備,中國恐怕就能補足與美國之間的軍力差距,彼時恐怕也將迎來中國發動侵台戰爭的時機。

相關新聞

台商資金回流,限制五年不得投入不動產禁令,將於今年8月解禁,立委郭國文昨(18)日質詢時表示,閒錢恐增3,000億元、流向房市或股市,...
ETF推廣史無前例的成功,成為國人瘋狂追買的標的,立委注意到網紅亂吹牛推波助瀾的亂象。金管會主委黃天牧18日指出,...
今年起排碳有價,首場碳費費率審議委員會昨天登場。台灣環境規畫協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媽媽氣候行動聯盟、荒野保護協會、...
工程會副主委葉哲良透露,在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2026年正式上路前,預計推出八大類公共工程減碳指引,從設計端就要求減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