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工商社論》指出,2021年是「政府vs.科技巨頭」的反壟斷戰爭元年,而且是各國政府全球一致的方向,帶領我們進入網路新世界的臉書、蘋果、亞馬遜、谷歌,外加千禧年之前已經與美國政府打過反壟斷戰爭的微軟,乃至推特、抖音這些後起之秀,科技巨頭(Big Techs)面對一波又一波越來越強烈的政治逆風,科技反壟斷的大勢一路向前不回頭。

陸媒報導引述人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王一鳴表示,此次全面降準是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後的常規流動性操作,穩健貨幣政策取向沒有發生改變。降準後,銀行體系流動性將繼續保持合理充裕。另外,上海財經大學教授、人行調查統計司前司長盛松成11日表示,短期通膨壓力不大,資產價格相對平穩。

我國本土新冠肺炎本土疫情趨於穩定,從4日至11日每日新增確診數都在50人以下,但死亡個案仍連日增加,截至9日為止,台灣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累計730例,死亡率達4.81%,高於全球平均值,國內專家前國健署長邱淑媞與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紛紛對此提出看法。

全國三級警戒延至26日,但13日微解封,不少風景區、遊樂區可降載接客,餐飲有條件開放內用,未料全島仍禁內用,中央地方不同調,導致遊客如果到到遊樂園,室內外都無法用餐,引爆業者怒火,要中央地方喬好說清楚,別讓他們無所適從。

編者按: 雖然指揮中心已經宣布全台在 7 月 13 日開始微解封,有限度開放餐飲業內用,但目前只有澎湖開放內用,讓這次微解封好像跟「未解封」一樣,地方政府也不敢隨意放鬆,且民眾似乎多數也希望不要那麼快解封,到底中央地方該如何同步,是該思考的問題。

韓國已經成功取得AZ 、莫德納、Novavax等4種國際大廠疫苗代工或協議;台灣目前除已向莫德納表達意願外,日本、越南也積極探詢國際疫苗大廠合作機會。為了解決供應荒,亞洲正掀起疫苗代工競賽。

編按:《工商社論》報導指出,ECB(歐洲央行)、Fed(美國聯準會)、BoJ(日本銀行)與SNB(瑞士央行),都以2%為通膨目標,台灣同樣是以CPI的2%做為通膨的警戒線,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國央行已陸續出現調整,我國央行該以什麼標準當作通膨新指標,拭目以待。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日預告降準,打開貨幣寬鬆的想像空間。市場分析認為受三原因推動,包括穩經濟、助企業抗通膨,以及對沖到期MLF(中期借貸便利),預估最快本周末就會宣布全面降準,降幅為0.5個百分點,釋放資金逾人民幣(下同)9,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