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達4.81%高於全球!公衛教授揭主因

我國本土新冠肺炎本土疫情趨於穩定,從4日至11日每日新增確診數都在50人以下,但死亡個案仍連日增加,截至9日為止,台灣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累計730例,死亡率達4.81%,高於全球平均值,國內專家前國健署長邱淑媞與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紛紛對此提出看法。

邱淑媞:致死率高肇因於疫苗少、篩檢慢、黑數多

針對台灣新冠肺炎致死率偏高的問題,前國健署長邱淑媞其發表看法。她說明,致死率受病人死亡數、病人總數影響,為分子、分母的關係。她直言,台灣在防疫上檢驗出的個案太少、發現個案太慢、太晚針對長照機構快篩、疫苗接種率太低,都是致死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邱淑媞指出,台灣確診個案可能被低估,也就是實際感染人數有黑數,是第一個直接原因。她指出,因為指揮中心政策是個案有症狀、有關聯才檢驗,使台灣每千人檢驗量遠低於其他國家,導致分母的黑數太多,是最重要的原因。

邱淑媞表示,要靠醫療減少死亡的話,需要及早發現個案,在輕症時就使用單株抗體、血氧監測,對重症也要積極救治。而台灣因檢驗太少、沒有廣篩普篩,出現許多猝死、快速死、死後確診,因沒有設立隔離醫院、擴充醫療資源,導致醫療崩潰,很多病人在沒有醫療功能的防疫旅館中過世。

邱淑媞也點出長照機構太慢開始快篩的問題,她強調,社區感染嚴重,卻沒有對員工定期快篩,以至於疫情擴散至長照機構,使死亡率升高;她也痛批府未積極取得疫苗,而且特權接種嚴重,導致高致死率的族群普遍尚未接種疫苗,因此感染後易發展成重症而死亡。

詹長權:台灣死亡人數明顯增加年齡層低於日本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8日於臉書發文,透過比較日本、台灣年齡別新冠肺炎致死率指出,年齡並非台灣新冠肺炎高致死率原因,而是有症狀才篩檢的指引、醫療機構重症醫療量能不足、低估確診個案數等原因所致。

詹長權分析,台灣、日本資料顯示,年齡並非台灣新冠肺炎高致死率的原因。若從日本數據看台灣現象,台灣新冠肺炎醫療照顧可能有改善的空間,比如台灣用有症狀才篩檢的指引,延遲新冠肺炎確診時間,使得醫護人員錯失早期診斷、治療的機會,讓病人由輕症轉重症機率增高。此外,每日幾百個社區傳染的新冠肺炎病人,讓台灣醫療機構重症醫療的量能一時無法因應,因而降低住院病人的存活機率,也是台灣新冠肺炎致死率偏高的可能原因之一。

詹長權:提高年輕族群篩檢率有助了解疫情全貌

詹長權提及,台灣確診個案數從20至29歲開始,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步增多,到60至69歲達到最多。日本則是在20至29歲最多,隨著年齡升高而下降。此一現象顯示,台灣年輕人新冠肺炎確診數可能偏低,因為年輕人較多為無症狀或輕症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導致有症狀才採檢的措施,容易漏掉這群潛在確診個案。他指出,這是篩檢數量太少、篩檢對象太侷限的可能結果。

詹長權列出各國、地區至5日為止每千人PCR篩檢人次,香港為2677、新加坡 2326、韓國207、日本126、台灣63。他指出,低估確診個案數可能是造成台灣新冠肺炎致死率偏高的原因之一。若擴大篩檢並提高年輕族群的篩檢率,將有助於全盤了解台灣新冠肺炎的流行全貌,改善台灣新冠肺炎致死率的正確性。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