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受疫情影響,過去兩年裡各國紛紛推出各式振興方案,其中包含對抗氣候變遷的各種政策措施,可謂是全球綠色新政爆發。
針對台美國商會昨(19)日發布調查指出對台灣能源政策的擔憂,國發會回應表示,3月提出台灣淨零碳排路徑圖,在2030年前達成節能、綠能、減碳極大化,如推動運具電動化、補助及獎勵減碳相關技術開發等。
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107年正式啟動,第一階段新竹林管處已完成台灣西北部自然環境特性、生物多樣性熱點、敏感區位盤點。
海洋委員會及所屬海巡署、海洋保育署及國家海洋研究院,今(18)日召開聯合記者會,向全民報告110年度於海洋施政之豐碩成效。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昨表示,三月將提出我國二○五○淨零碳排路徑圖,目前規畫淨零目標電力配比不包括核能。工商界則憂心,若過度依賴會排碳的天然氣發電,將對台灣全球供應鏈產生負面影響。
編按 : 媒體報導,蔡英文表示,疫情後全球供應鏈重組過程包括車用晶片短缺等議題,凸顯台灣在全世界的產業鏈中扮演關鍵的角色。政府政策將把握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時機,進一步推動半導體設備的國產化,是未來要努力的方向。
「碳定價」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藉價格誘因引導降低碳排放量,是京都議定書所建構的核心減碳工具。
考量空污總量管制區內污染源交易冷清,廠商間常有「惜售」問題,且地方政府雖握有「空污抵換來源」,卻缺乏可以依循的拍賣規則,導致污染減量效益不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