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淨零排放路徑藍圖」需要更多具體內涵

受疫情影響,過去兩年裡各國紛紛推出各式振興方案,其中包含對抗氣候變遷的各種政策措施,可謂是全球綠色新政爆發。

尤其,眼見2030年科學家所預警的升溫大限將至,已經有160個國家展現碳排減量企圖心、136國承諾淨零碳排、95國更新「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NDC)。面對無可迴避的國際減碳浪潮,蔡總統於去年地球日時也宣示,我國將以2050年作為淨零排放的目標年,除了推動能源轉型,也必須針對製造、運輸、住宅、農業等部門,提出系統性的減碳策略,自2022年起開啟我國淨零排放之路。然而,路徑究竟在哪裡?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事實上,氣候議題不僅是環境、生態問題,還關係著我們大家的健康,及2030年時我們的國際經濟競爭力,可是遲遲不見我們的政府機關提出執行架構,推拖拉的態勢,令各方有識之士心裡實在著急!而何時才能夠真正達成淨零排放?影響國內永續發展進程外,我國以出口貿易為經濟動脈的現實狀況下,也攸關國內產業的生存。

去年7月,歐盟宣布的碳邊境調整機制來勢洶洶,國內各單位在震懾同時莫不嚴正以待。所幸歐盟宣布後,也給了各國企業緩衝準備期,於2023年至2025年率先實施過渡期階段,僅要求進口商先行申報產品含碳量,2026年再正式實施,進口商則必須依照歐盟排放交易市場的價格,購買碳憑證。這意味著2026年之前,凡出口產品至歐盟的國內廠商必須做好淨零排放的基本準備功課。然而,2026年還未到來,2021年底歐盟碳定價即已來到1噸90歐元,將近3,000元新台幣,創下歷史性新高,實在考驗我國企業未來的應變能耐。而對照著我國政府現下規劃考慮中的碳費只有100~300元新台幣,似乎也凸顯前瞻指引不足、政策架構建置落後國際社會,著實讓人捏把冷汗。

雖然2021年政府各部會面對這波零碳的綠色浪潮,也著實動了起來,卻從未說明真正的策略方案與實施作法。國際間經濟手段攻勢連連,但我國未來會有排放交易市場嗎?或碳邊境調整機制?還是,永續金融政策?並未見政府明確說明擘畫。截至目前,金管會是唯一陸續提出具體方案的政府部會,以永續金融的治理方式來促進永續能量的提升,令人稍有信心。然而,挑戰著我們的碳議題絕對是跨領域與綜合性政策,我國跨部會的整合機制卻尚未成形,理應是主管機關的經濟部與環保署,甚至遲遲提不出具體方案與實施進程,難以完成「淨零排放」的最後拼圖。

金管會於1月13日宣布:推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從2023年起到2029年,以7年的時間,採四個階段達成全體上市櫃公司完成「碳盤查」並查證的目標。我們對金管會承諾的使命高度肯定,但相較於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要求企業必須自2026年開始負擔成本來說,如果我們2029年才完成盤查,推動完成時間上實在太遲;此外,僅以上市企業為主,未涵括我國出口主力的中小企業在內接受輔導,甚為可惜。

企業必須在2026年前完成「淨零排放藍圖」,需要進行許多準備工作,才能確保2030年前在國際綠色新經濟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企業除了盤查與減量目標設定,關於減量、抵換與查證,都是必須完成的重要工作。同樣地,為了能夠順利讓企業在2026年歐盟執行碳邊境調整機制下,負擔的是最低成本,政府有責任也有義務建置有效碳定價制度;一方面,可以讓企業豁免負擔,另一方面,也會提供企業減碳之真正誘因;只能期待國內建立有效的法規與制度後,企業如何邁向淨零排放的終極目標才能有顯著進展。否則在目前技術上仍然面對極高的減碳成本下,企業要達成減碳目標恐怕遙遙無期。

「淨零排放藍圖」絕不是減量時程和減量程度而已,在減碳成本極高的挑戰下,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夠真正減量的有效策略(採取:排放交易市場的市場工具、碳邊境調整的貿易工具、還是永續分類標準的金融工具?),以及不僅是盤查,還有減量(採用:節能、綠能、還是負碳技術?),甚至認證需求。相關政府單位,若未能從政策上回應這些問題,則2030年與各國經濟競爭力的比賽,我們已經輸在起跑點了!

相關新聞

美6月製造業PMI 三年新高 終值更勝初值,惟ISM數據示警低迷局面未解;歐元區製造業續好轉,力拚脫離緊縮 金融數據供應商標普全球(S&P...
許嘉棟:預期心理牽動跨境資金 影響台幣升貶 台幣 匯率繼五月初的「史詩級」升值後,六月中及近日繼續走升,今年以來至昨日(七月一日)為止,...
新北地方法院於2025年6月24日 宣判 ,認定七法公司(Lawsnote)利用網路爬蟲大量擷取並重製法源公司所建構之法規沿革與註解內容,...
7月9日最後期限 川普稱不再暫緩 美媒指印尼、越南、韓國亦協商有望  美國「對等關稅」暫緩期即將於7月9日截止,大限距今僅剩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