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政院邀集討論《財劃法》,原以為能敲定最終版本,沒想到朝野風暴再起!主計總處18日召開中央與地方事權劃分研商會議,卻以削減已核定計畫補助款為要脅,訴求地方通過政院版《財劃法》,引來與會地方縣市代表強烈反彈。 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更痛批此舉動輒影響數十億至上百億,嚴重違反信賴原則,也會讓地方預算編列陷困境,完全無助政策溝通。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正在巴西舉行,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等組織昨(18)日發布全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2026版,台灣從去年60名微幅進步一名至59名,在64個國家中位居後段班,屬於「非常差」(Very Low)等級。這份包含64個國家的評比將丹麥列在首位,接著是英國與摩洛哥,而石油國家敬陪末座,包括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及美國,中國大陸則是54名。

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EP)日前在本屆氣候峰會(COP30)上提出報告,顯示因極端高溫,2050年降溫與製冷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預估會達到72億噸,與2022年相比將近翻倍,成為新氣候危機。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今(巴西時間18日下午)透過預錄影片在峰會綠區發表演講,宣示台灣對抗全球升溫不落人後,正在研擬「冷卻行動計畫」(CAP),要透過提高設備節能效率等方式,減少冷卻產生的碳排。

 《財劃法》朝野大戰再起,在野黨14日通過再修正新版《財劃法》,行政院回擊越修越惡、將嚴重影響《公債法》上限和總預算編列。行政院長卓榮泰17日表示,將全面迎戰,並在18日與地方進行討論,20日通過院版《財劃法》送立院。

勞工保險基金面臨的財務挑戰已達到需立即處理的關鍵時刻。根據最新精算報告,若未啟動年金改革,基金恐將於2031年破產。面對此危機,立法院正密集審議《勞工保險條例》修正草案,其中朝野立委提案,要求將政府撥補入法,並明訂每年撥補金額不得低於 新臺幣1,000億元 ,同時要求政府負最終支付責任。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會議(COP)自1995年起,逐步發展為全球氣候政策的協商平台。它不僅推動《京都議定書》與《巴黎協定》的落實,更透過年度會議促進各國更新減碳承諾,強化全球升溫控制在1.5°C以內的目標。

立法院會昨(14)日三讀通過 環評 法修法,增訂 太陽光電 系統條款。明定國家風景區、地質敏感區、重要濕地、山坡地、水面型系統等十類案場,開發前應實施環評,但排除屋頂型或規模較小的自用發電系統。

 英國《經濟學人》最新一期的封面故事以台灣為主角,點出台灣經濟在出口暢旺、貿易順差創新高的風光背後,潛藏被稱之為「台灣病」的結構性風險,而新台幣匯率長期被低估是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