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保2031年恐破產 專家籲 提高保費、增投資效益

勞工保險基金面臨的財務挑戰已達到需立即處理的關鍵時刻。根據最新精算報告,若未啟動年金改革,基金恐將於2031年破產。面對此危機,立法院正密集審議《勞工保險條例》修正草案,其中朝野立委提案,要求將政府撥補入法,並明訂每年撥補金額不得低於新臺幣1,000億元,同時要求政府負最終支付責任。
對於此類法制化提案,勞動部在委員會上表示支持將政府負最終支付責任及持續撥補明文入法。然而,對於「最低撥補金額1,000億元入法」的訴求,勞動部指出實務上的困難:依據《財政紀律法》規定,法律不得增訂固定經費額度或比率保障,因此難以將固定金額入法。儘管如此,勞動部仍強調,政府目前實際撥補金額(近年均逾千億元)已展現持續撥補的決心。
然而,多位專家學者呼籲,政府的策略必須超越單純的年度撥補。前年金改革委員會委員吳忠泰認為,撥補法制化不能只著眼於短期撥補,而是應透過朝野共同努力,擘畫出涵蓋未來50年的撥補框架,並討論是否應將規模龐大的精算負債全數撥補完畢。吳忠泰強調,真正的勞保年改必須多管齊下,應同步研議提高勞保費率上限,此舉不僅能墊高勞工退休金,更能從根本上延後基金用罄年限。
在資金開源與穩定方面,專家們提出具體建議。淡江大學副教授郝充仁指出,目前勞保基金規模尚能維持,主要歸因於股市表現,但「只靠股市就是看天吃飯」,無法抵抗人口結構變遷。因此,郝充仁建議,應在年金改革啟動前,先行啟動儲備基金的討論,政府可透過發行公債或投資方式籌措資金,並利用勞動基金運用局近年上看10%的投資效益,越早執行,對基金的挹注空間越大。政治大學勞工所名譽教授成之約亦支持此觀點,他認為政府可以考慮舉債仿效挪威成立主權基金,並將其收益專款專用,以強化社會保障體系。
總體而言,雖然立法院已積極推動撥補法制化,但專家們的共識是,只有將撥補、費率調整、強化投資效益等多重改革手段納入一個長遠的國家級框架中,才能真正讓勞工保險基金擺脫危機,實現財務永續。
延伸閱讀
勞保財務永續引發各界共識 立院審議撥補法制化
近期,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密集審查《勞工保險條例》的修正草案,將勞保基金的財務永續性推向公眾討論核心。面對基金潛藏負債攀升,各方就政府撥補的法制化以及長遠改革方案提出了具體建議。
以下彙整本次審議中,關於勞保財務的現狀、主要提案與多元改革策略。
勞保基金財務現狀與長期挑戰
儘管政府近年持續撥補,延後了基金用罄的預估年限,但勞保財務的結構性問題仍是各界關注重點:
- 巨額潛藏負債: 根據最新精算報告,勞保基金的潛藏負債規模已突破新台幣13.5兆元。
- 收支逆差擴大趨勢: 由於人口高齡化和少子化趨勢,勞保的保費收入與給付支出之間的逆差預計將持續擴大。
- 費率問題: 目前勞保費率仍遠低於精算報告所建議的平衡費率,加劇了未來缺口。
立法部門的核心修法主張
為確保廣大勞工的退休保障,朝野立委提出了多項法制化提案,旨在強化政府的責任:
- 政府責任入法: 提案要求將「中央政府負最後支付責任」的文字,明確載入《勞工保險條例》,作為勞工安心的法律基礎。
- 撥補機制法制化: 主張將「政府撥補」正式增列為勞保基金的法定財源之一。
- 建議撥補金額下限: 部分立委提案,要求政府每年編列預算撥補勞保基金的金額「不得低於新台幣1,000億元」。
勞動部對法制化的回應與限制
勞動部對於立委的法制化方向表達了開放態度,但也指出了執行上的限制:
- 支持原則入法: 勞動部表示支持將「持續撥補」及「政府負最終責任」明文納入法律,強調政府會持續以行動確保勞工權益。
- 依法不得定額: 勞動部指出,依據《財政紀律法》的規定,法律中不能增訂固定的經費額度或比率保障,因此難以將每年最低撥補金額直接入法。
- 爭取更高撥補額度: 勞動部承諾,在法規允許的前提下,將會極力爭取每年不低於1,000億元的撥補預算,並會持續努力。
- 承諾評估多元方案: 勞動部已允諾,將針對勞保基金收支狀況提出報告,並評估多項由各界提出的新財源建議(如主權基金等)的可行性。
專家學者建議的開源與長遠策略
除了政府撥補外,專家學者與智庫也建議政府應採取多方面措施,建立穩固的長遠財務框架:
- 開拓多元收入來源: 建議可考慮從資本市場(如證券交易稅)或外匯存底等收益中,提撥一定比例或透過稅制調整(如加徵營業稅)來挹注勞保基金。
- 建立專門儲備機制: 建議仿效國際做法,成立類似主權基金或啟動儲備基金,專門管理和運用資金,利用投資高收益來強化勞保財務。
- 制定長期改革藍圖: 建議應跳脫短期的撥補,擘劃數十年的撥補和改革計畫,以處理龐大的潛藏負債,並應研議提高勞保費率的上限。
- 鼓勵個人保障: 建議政府應考慮加碼措施,提高勞工(尤其低薪族群)自提勞工退休金的意願,強化個人退休金儲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