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國家經濟發展的方向和政策要隨國內外情勢而轉變,而目前須重視的經濟情勢變化之一,是信賴已成為更重要的價值。過去幾十年的全球化是以降低生產成本為主軸,廠商和政府的努力、經濟貿易的自由化、以及快速增加的國際貿易和投資多以提高成本競爭力為主要目標。但近年全球化的缺點逐漸浮現,各國為了國家安全、生產穩定、降低各種風險、以及保障人民工作機會等等目的,紛紛想要提高某些產品在本國生產的比例,國際合作時也要儘量找可以信賴的對象。所以未來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努力方向之一,...

薪資(名目薪資)成長這麼慢的原因又是什麼?我們可以從GDP的分配面來看,1990年代仍有50%分配到受僱人員報酬,所謂受僱人員報酬包括薪資、非薪資報酬,然而2022年已降至43.8%,這說明經濟成長的果實,一般上班族所能分享的比率愈來愈低,如此薪資自然成長緩慢,只要物價有點風吹草動,實質薪資就負成長了,罪不在通膨而在薪資成長動能太弱。

台積電全球布局成功跨一大步,斥資86億美元(約新台幣2,714億元)的熊本一廠24日正式開幕,將導入12/16奈米和22/28奈米製程。創辦人張忠謀表示,對一手培育成長的台積電充滿驕傲,在各方協助下,五年內將想法化為具體,相信JASM能進一步提升晶圓供應鏈韌性,台積電將持續引領AI時代晶片公司開創未來。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做法,其值得臺灣學習之處有三:其一為MAS永續金融分類標準首創轉型概念,可以減少「漂綠」或「漂轉型」風險;其二為簡化永續分類類型並以綠、琥珀及紅色作為辨識,使企業更易理解及接受,其三為可強化與國際永續分類標準之互通性。

中國兩會將於3月舉行,「全年經濟成長率目標」是外界關注焦點。雖然有傳言指出將與去年「5%左右」的目標持平,然而今年中國過半省市的目標不及去年,分析認為全國目標恐怕也會低於5%。

行政院會今(22)日將拍板「桃竹苗大矽谷計畫」。據了解,方案為4年期,從今年開始推動。內容聚焦半導體、電子、智慧物流、生醫等核心戰略產業,首年投入資金破百億元,加上交通等基礎建設,規模逾千億元,預計帶動6兆元產值、創造14萬人就業。

攸關企業荷包的資源循環促進費,最快也將在2025年起徵,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表示,資源循環促進法草案預計3月底前預告,並在立法院下個會期送入審查。亦即,如果一切順利,2025年產業界將同時面臨碳費跟資促費的雙重負擔。

環境部2025年起將向排碳大戶徵收碳費,碳定價受各界關注。環境部表示,2024年2月底將組成碳費審議會,委員共21名,包含六名公民團體代表,3月底就會推出碳費費率草案。碳費初步擬採三級費率,未來業者若採用SBTi歐盟減碳標準,不排除可享有一半以上,「非常非常大」的折扣費率,對產業將頗具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