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研究機構 學者憂中國倍則人才斷層

隨著兩岸關係變化,近年來大陸涉台研究成顯學,但台灣的大陸研究卻有所降溫,甚至研究資源受到排擠。兩岸交鋒日益激烈,台灣社會的「知陸派」愈來愈少,如何知彼知己?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日前在座談會上強調,在兩岸持續緊張之際,研析「習近平現象」是重中之重,「以舉國之力來做這件事情是應該的」。 

習近平時代權力集中 學者:台灣是最需要了解中國的區域

中共舉辦二十大前後,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曾發表專題演講解析「習近平現象」,吳玉山指出,習近平執政十年,大陸發生翻天覆地巨變,影響及於全世界,從理論觀點來看,可納入「比較共產主義」面向進行疏理。

他指出,習近平統治之下,權力反向集中,制度化開始倒退、黨國對社會控制不斷加強,如果把習近平時期中國大陸政治發展以及其他共產國家體制發展放到一個框架,可用「再毛化」理解,。

吳玉山呼籲,對習近平現象持續性判斷,在兩岸關係持續緊張之際,研析習近平現象「真的是重中之重,我覺得以舉國之力來做這件事情是應該的,不然還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在大國壓迫下,中國身為一個影響我們這麼深遠的地方,我們的了解是那麼那麼的少,而且很多人因為經驗不愉快,更不想要了解,「好像了解前提得要是好心情」。他強調,中國大陸是不可以不被理解的,「我們可能是全世界最需要理解他的地方」。

中國擴大對台了解 台灣方面人才斷層

比較兩岸對彼此研究的差別,根據中國相關院校訊息,學界近年持續成立涉台研究部門,較受關注的包括:去年十二月,中國人民大學成立「祖國完全統一研究中心」;去年十月,華東師範大學成立台灣研究院;廈門大學更早在二○一七年底就成立「民進黨研究中心」。

然而台灣學界的大陸研究則出現整併趨勢;專研中國大陸研究的政大東亞所和台大國發所,向來強調與區域研究、國家發展議題結合,不限於大陸內部議題。不僅如此,一位不願具名的大陸研究資深學者提到,近幾年,因為「新南向」研究興起,中國大陸研究資源遭到排擠,這種現象非常明顯;例如廣設東南亞研究中心,印度方面研究也增加很多;科技部通過的研究案也能看出消長,「大陸研究很明顯被壓縮」。且在有限資源中,對岸專家受邀來台的名額變少了,東南亞和印度專家增多。

針對上述情況,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表示,政府若認為涉陸人才的培養是國安層次的問題,應有更多資源引導,中國大陸就是如此,近年許多「台研」機構設立,都是官方引導成立,對台研究的課題愈來愈廣泛和深入,例如廈大台研院設有法律所和涉台外交研究中心,鑽研國際法領域涉台問題。

他透露,中國某重要對台智庫,就台灣政壇有分量或潛力的政治人物,指派專門學者加以研究;中國涉台研究人才「梯隊完整」,台灣的大陸研究則較多「老面孔」,可能與誘因機制不足、智庫不夠發達有關,而學界多專注於論文發表,難有新血投入政策研究,以致出現人才斷層。

專研藏學、曾赴大陸長期田野調查的政大民族系助理教授陳乃華指出,目前台灣對於中國大陸研究的投注,以國家戰略和發展為主,在智庫建立和學術方面尚有空間;反觀大陸學界,近年持續關注台灣的民族研究。

陳乃華並指,過去蒙藏委員會(已併入陸委會和文化部等單位)每年會舉行研討會,兩岸學者都有參與,「目前政府資源投入變少了」。當前台灣跟中國大陸境內研究聯繫變得非常少,二○一五年曾辦過唐卡展(即首屆西藏文化藝術節),當時是跟大陸國家民委合作,從青海請畫師、唐卡過來,但現在似乎還沒找到新的合作方法。

 

相關新聞

美6月製造業PMI 三年新高 終值更勝初值,惟ISM數據示警低迷局面未解;歐元區製造業續好轉,力拚脫離緊縮 金融數據供應商標普全球(S&P...
許嘉棟:預期心理牽動跨境資金 影響台幣升貶 台幣 匯率繼五月初的「史詩級」升值後,六月中及近日繼續走升,今年以來至昨日(七月一日)為止,...
新北地方法院於2025年6月24日 宣判 ,認定七法公司(Lawsnote)利用網路爬蟲大量擷取並重製法源公司所建構之法規沿革與註解內容,...
7月9日最後期限 川普稱不再暫緩 美媒指印尼、越南、韓國亦協商有望  美國「對等關稅」暫緩期即將於7月9日截止,大限距今僅剩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