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人權

7 月 26 日大罷免浪潮來襲,第一波將鎖定 24 名國民黨籍立委及停職中的新竹市長高虹安。雙方人馬各自卯足全力,力拼多數民意支持。民意基金會昨日封關民調顯示,「不贊成罷免」仍是多數民意。不過,近日贊成罷免比例升高、不贊成降低,為罷免結果打上一個問號。

香港社會民主連線(LSD)於6月29日宣布解散, 理由 是北京方面「施加了巨大的政治壓力」。沒有公眾抗議,沒有警方幹預,也沒有法庭上的戲劇性事件,但代表性意義深遠。 民權運動在最終聲明中 呼籲香港居民 「以自己的方式」維護自身價值觀。這個訊息反映了政治表達方式的轉變,雖然不那麼明顯,但仍然存在。雖然傳統的行動主義已經消退,但核心的民主理念在私人和非正式空間中仍然存在。民權運動的關閉不僅標誌著一個團體的終結,也標誌著公民生活更廣泛的轉型。公開辯論或許已經消退,但對這些理想的記憶依然存在,並由那些致力於銘記這些理想的人傳承下去。

賴清德總統日前應民間團體邀請,展開「團結國家十講」,並已在這些日子裡完成第一講「國家」,與第二講「團結」、第三講「憲政關係」,每一次發言都引發各界不同的聲音與討論,賴清德表示,他進行團結國家十講的用意,不是要針對在野黨,是需要講清楚歷史真相與台灣主權的定位;直視中國日益嚴重的威脅,便能清楚明白「團結國家十講」的用意跟重要性。

美國21日發動名為「午夜之錘」的軍事行動,介入以色列與伊朗的戰爭,強力打擊伊朗核設施,使用碉堡剋星「巨型鑽地彈」GBU-57轟炸福爾多核設施,最新空拍畫面可看到,明顯有彈坑出現在地面上,且核設施入口幾乎都遭掩埋。澳洲媒體「澳洲人報」報導,此次攻擊也在印太地區重新釋出戰略訊號,顯示美國並未退回孤立主義,在國家利益與盟友安全受威脅時仍會果斷出手,有助重建美國在印太地區抵禦中國大陸的嚇阻力。

中國在1989年於北京發生「64天安門事件」,今天(4日)是36周年,國民黨在臉書以「勿忘自由代價,民主不能走回頭路」為題,發文紀念「六四事件」並表示要記取爭取民主自由的不易,面對專制獨裁,人民一定要挺身而出。

大陸全國台灣研究會常務理事、前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所長 周志懷 24日於「 台海 新觀察第十次會議」上提出衝擊當前台海和平的四個危險認知,分別是:台灣社會對大陸的敵對認知、對「 台獨 」危害無感的認知、「 民進黨 保台愛台, 國民黨 賣台害台」的認知,以及盲目迷信台灣可以「以實力謀和平」的認知。

立法院去年12月20日三讀通過修正《憲法訴訟法》部分條文,當時引發朝野激烈衝突,場外稕抗議;民進黨立法院黨團遞狀聲請暫時處分及釋憲,憲法法庭尚未受理,本月12日對此議題召開說明會,討論立法院的修法程序爭議,是否有違憲疑慮,應該透過釋憲解決。民進黨團訴訟代理人陳鵬光指二讀前抗爭超過廿小時,立法院長 韓國瑜 僅詢問文字修正意見,「不到一秒」即宣示決議修正通過;立法院代表、立委 黃國昌 反駁,並舉例先前一千多個議案都是如此。

歷經數個月的談判,美烏終於敲定礦產協議,這不僅象徵著美烏兩國深化經濟與軍事合作的決心,也被視為 川普 政府對 烏克蘭 和平重建戰略的核心布局,為歷時超過三年的戰爭,帶來可能的轉機。英國廣播公司(BBC)整理協議內容7大重點,包括未規定烏克蘭償還「債務」、美國對俄羅斯態度更強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