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啟明:台碳交易難產 恐淪氣候殖民地

雖然蔡政府已提出2050淨零碳排路徑,但台灣是否與世界減碳趨勢接軌?正在埃及參加聯合國第27屆氣候峰會(COP27)的「氣象達人」彭啟明,昨接受本報專訪表示,環保署長久以來將氣候變遷視為「空氣汙染物」管理,相對國外發展較慢,他認為財政部與金管會應更積極,將碳當作一種資產或金融商品,推動碳權交易和資金流動,才能驅動產業加速轉型。

他更向政府示警,「把減碳當成國家大轉型,轉成功了,很多工作機會就會出來,轉不成功,恐怕以後變成別人的能源或氣候殖民地」。

「氣候殖民」意指在氣候與減碳議題上,富有的已開發國家剝削貧窮的開發中國家而從中獲益,例如已開發國家占歷史累積碳排放量的比重高達92%,但氣候災變的苦果卻由窮國承受,且當前全球氣候資金也高度集中在西方國家,窮國獲得較少幫助。

彭啟明也是「台灣氣候聯盟」秘書長,聯盟會員包括台積電、友達、台灣微軟等業者。歐盟將自2027年起課徵碳關稅,彭啟明認為對台灣科技業衝擊不大,產業更憂心的是「綠色金融」及碳市場的緩慢發展。他說,全球多國完成碳市場機制,「台灣還只停留在收碳費,由政府編定預算,試圖去達成淨零,這跟全世界國家發展公私協力完全不同」。

他舉例,此次峰會看到日本政府帶著廠商出席,將氣候會議當成公私協力,對外宣示的舞台,展現他們可以減碳又可以帶動本國產業,「相對地,台灣仍只有政府對國際宣傳的形式,這是不夠的」。

彭啟明說,發展再生能源或氣候創新科技一定要有資金,而光靠政府的資金不夠,長遠需仰賴產業和金融界大力投入。他擔憂地說,由於台灣政府未積極推動綠色金融,大多數的金融機構不了解氣候議題,認為有很高風險性,所以對氣候投資裹足不前,「這跟國際差別很大」。

他說,國外將氣候投資當成一種「新創產業」,台灣卻仍在摸索,政府只做示範案例,無法商業化;台灣也面臨氣候治理的問題,由環保署單純治理是錯誤的,因為氣候不只是空氣汙染物,也是金融一環。

台灣的碳交易機制遲未建立,產業有何建議?彭啟明表示,全球各國將碳視為金融商品,建立碳權交易市場,才能帶動民間的供需市場及創新能力。

他指出,政府雖已提出淨零目標,但離岸風電和太陽能投資,都需要大量民間資金,現在已經出現很大資金缺口,畢竟全世界都在搶奪綠色資金,「所以在綠色金融這塊,政府應該更開放,更加獎勵金融業來做」。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