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能源危機 我侈談淨零

俄烏戰爭已持續超過半年,歐洲多數國家追隨美國腳步,對俄羅斯進行制裁,大幅減少,甚至停止向俄國購入天然氣,此舉連帶造成化石燃料價格在國際市場不斷飆升。影響所及,向來倚賴俄氣的歐洲,在俄國輸歐的「北溪一號」與「北溪二號」兩條管線確定無法供氣後,今年冬天的能源供給不僅面臨嚴峻挑戰,更已出現長期性的能源危機。

原本歐陸電網中的售電大國法國,挾著境內占比達七十%的基載核電,向來都足以將多餘電力售予鄰國。然而,去年底部分機組出現管件腐蝕問題後,法國電力公司決定停止運轉多部同型機組,除了必要的檢修,也同時進行歲修。此舉導致境內過半的核電機組,無法於今年冬天加入供電行列,也讓法國陷入前所未見的供電短缺窘境。自顧不暇之際,當然不可能繼續對外售電,對於歐洲多國刻正面臨的能源危機則是雪上加霜的衝擊。

身為歐洲領頭羊的德國,在一九八六年的車諾比事故後,陸續關閉了卅一座核電廠,二○一一年福島核能事故後,更宣布將於二○二二年關閉境內所有核電廠。

另一方面,為了達成淨零碳排的長程目標,德國政府更在近年開始透過付費的方式,關閉境內的燃煤電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去年關閉裝置容量高達一六○萬瓩的摩爾堡燃煤發電廠,這座電廠從商轉到關廠僅僅六年。意外的是,堅定的「非核去煤」反而讓德國成了此次歐洲能源危機中的最大苦主。

位於北溪管線主要接收端的德國,過去一直依賴俄國直輸的便宜天然氣供電與供暖,其每年用量接近輸歐天然氣總量的三分之二。北溪管線全面停輸前,德國即已決定長租五座浮動式儲存與再氣化單元,用以接收來自美國的高價液化天然氣,並立即動工興建固定式的天然氣接收站。更重要的是,德國在上個月完成國內能源供給的壓力測試後,決定暫緩於今年實施全面非核,更在十七日宣布讓境內最後三座核電廠繼續運轉至明年四月。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目前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就已超越燃煤與核能機組加總的裝置容量。但在今年第一季,光電僅貢獻六點三%的電力,而煤電則占卅一點五%。外購電力不可得、再生能源供電不如預期、減碳壓力未減等因素,迫使德國政府必須續用核電,以確保自身的能源安全。

我國目前的處境並不會比德國好,甚至存在更大隱憂。在化石燃料全數依賴進口,且天然氣安全存量僅有七至十天的情況下,政府依舊決定在二○二五年將氣電占比提高至五十%,無視天候不佳與對岸軍事封鎖可能造成的能源供給中斷危機。另一方面,明知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遠遠不如預期,二○二五年既不可能達成廿%的原訂目標,也不可能達到十五點一%的修訂目標,依舊鐵了心廢核,更侈言將與國際同步於二○五○年達成淨零碳排。

如此置能源安全於不顧且空話連篇的能源政策,絲毫無法讓民眾安心,政府再不務實面對我國特有的能源危機,未來數年的經濟與民生恐將面臨難以承受的衝擊。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