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國有挨批行政不彰 農水署:效率顯著提升

媒體報導,水利會收歸國有後,發生水路破損淹水等情事都無人處理。農水署今天回應,由國家直接整合跨部門資源,能處理日益複雜困難的農田水利水源規劃、調度、防災等課題,服務效率顯著提升。

媒體報導,農田水利會收歸國有時,農水署、農委會曾經承諾,會嘉惠農民、有水可用,但過了近2年時間,水路破損喊沒錢修、水閘門沒人管淹水,農事處理效率變慢,農民完全沒感受到官派後的服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發布新聞稿表示,水利會於109年10月1日由公法人改制納入公務機關,主因社會環境轉變,水利會已無法充分發揮公法人制度功能;且為因應氣候變遷,由政府直接統籌規劃水利建設及管理農業水資源,並即時處理乾旱及水患事件,同時也能以一致作業,處理灌溉水質污染案件,保護灌溉水質,確保全國人民食用農產品安全。

農水署進一步說明,水利會改制後其資產成立農田水利事業作業基金,專款專用於農田水利事業,政府撥充農田水利事業作業基金的農田水利建設經費,由110年的新台幣41億元,111年成長至52億元,112年更可望大幅提高至70億元。

在農業灌溉用水部分,原水利會水權,改制後由各管理處管理,繼續服務農民,並依水利法農業水權使用優先於工業水權運作,未有犧牲農民用水權益。

農水署以去年百年大旱為例,在枯旱嚴峻情勢下,仍能順利完成23萬6000公頃供灌並順利收成,其餘配合支援民生用水7萬4000公頃停灌農地,超過9成農民在1個月內即拿到停灌補償,較之以往水利會發放停灌補償金長達6個月。

防災部分,農水署指出,汛期前透過圳路清淤及閘門檢查,確保水路通暢及設施功能正常,並經公開招標,訂有開口合約,遇有水圳需用機具進行清疏工作時,可隨時請廠商前往處理,111年度清淤量達8萬5000立方公尺,同時各管理處亦經公開招標訂定開口合約即時處置災害緊急狀況。

農水署說,在水利會時期,台灣有一半的農田沒有辦法享受到灌溉服務,改制後的1年9個月內,興辦27處農田水利建設,提供3.2萬頃農田穩定的灌溉用水,讓4萬多名農民不再飽嚐缺水之苦;預計將於114年擴增到8.8萬公頃。

相關新聞

新台幣2日暴衝逾3%,各界擔心5日是否會看到2字頭,學者示警低毛利的企業經營風險大增,可能會有無薪假、裁員的情況發生,...
高齡化 與少子化的社會現象已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常態,在這個大趨勢下,人類也是第一次面臨長壽社會帶來的種種挑戰。 英國 國家長壽創新研究中心(...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