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過去,盼未來

個人身為河川小組成員之一,在雙喜臨門的歡欣外,不免也要藉此展望未來,尤其今日我們所面對的環境問題只有比廿年前更嚴峻、更緊迫、更需要群策群力;那麼,為走更長遠的路,基金會在持續熱心投入前,確實有相當重要的兩大課題有待先行思考與確定。

第一,在本會前身-時報文教基金會時代,因有報紙媒體的即時傳播,所以凡河川小組為台灣環境的請命活動或政策建言,皆能快速喚起政府相關單位的注意與行動,確能迅速發揮輿論效果,且另一方面由於,對環境問題常以實例探究方式加以檢討與報導,所以一般大眾也很能夠透過案例而比較深入地了解環境問題。

未來,新基金會或許較宜採「網路傳播」方式來達成同樣的建言與教育功效了,所以如何建置工具以及透過新工具來達成基金會或河川小組原具理念,這應請所有顧問們來考量此一課題。

第二,台灣河川環境課題除了其應該仍待我們持續關懷與救濟外,其未來二十年還會有什麼新變化與新挑戰?單此問題,本身即茲事體大,更遑論思考其應變對策!然而,面對不可測的前景,我們小組成員好像更無法置身事外,只是開始探索新課題前,選題應是大家踏出前的必要準備工作,畢竟「全球氣候變遷」或「兩岸合作」所涉的影響與範圍皆浩瀚無邊,我們只有力求量力而為。

個人以為「氣候變遷對台灣河川課題的影響」以及「兩岸相似水域問題檢討」好像是還不錯的思索起點,至於該如何再進一步縮小範圍以展現更清楚些及具體些的年度工作焦點,同樣需要成員齊來盡心盡力。

總之,在此願大家欣然面對新問題與新挑戰! 

於幼華

臺大土木工程學士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土木工程碩士、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環境工程博士、臺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名譽教授
臺灣環境工程的先行者,桃李遍布臺灣環工界
曾任南非國家水研究所訪問研究員 、紐約州立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訪問研究、史丹福大學土木學訪問研究
畢生致力於環境研究、環境關懷,著有《環境與人》、《大陸環保現況分析》、《環境影響評估作業制度》、《臺灣環境議題特論》、《環境保護在臺灣──個人四十年來見聞選輯》等書

相關專欄

自上月以來,舊金山灣區居民即可自地方電視台的系列報導中,詳細得知本區水資源的相關歷史與現況.比方,遠在九十年前,自Hetch Hetchy...
去年三一一後,我應法鼓大學籌備處劉前主任之邀,參與處理及時發動的災防與應變計畫、法鼓大學位於北海岸居核一、核二之間,...
環境資源部將在2012年設立,整合水利、林務局和國家公園事務,相關機關將面臨轉型陣痛的考驗,在整合過程中是否能真的達到民眾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