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WDSI王道永續指標 【貧富、疫情與貿易戰】線上會議與談稿
「王道」理念回歸儒學之本源,以「仁」為核心價值,強調「民本思想」,反對專制與暴政(反霸),深具入世精神與人文關懷。
活動介紹
進入21世紀,國際權力架構走向多極化,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所衍生的諸多矛盾更加突顯而劍拔弩張,民主政治開始呈現混亂衰退之象,加上非西方世界的勢力逐漸崛起,這一切意味著全球秩序即將進入一個冗長的崩解與重組的過程,並有走向失控的全球危機。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劉兆玄博士相信中華傳統文化的「王道」思維可以為全人類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在他的號召之下,來自產官學不同背景經驗的學者組成了研發團隊,在歷時數年的王道研討累積的能量基礎上,進行跨領域的對話討論,制訂研究方針,創立「王道永續指標」(Wang Dao Sustainability Index, WDSI)。
2020年王道永續指標,以以「貧富.病毒.貿易戰」為主題分別,從全球倫理、包容發展、環境均衡3大領域,評量全球97個國家/經濟體的永續發展現況,並邀請專家學者林祖嘉教授、鄭永年教授、劉兆漢院士、郭位院士及余範英女士共同進行研討,為全球未來找出方向。
影片連結 :WDSI | 2020 貧富.病毒.貿易戰
與談全文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自2013年策畫為期兩個半月的《決定台灣的29堂課》,後於2014年推出《承擔與試煉》系列研討座談會,深深體會台灣已處於全球化變動的震盪時代,外部需要了解的政經變化、內部卻缺乏判斷與整合、尤其在新冠疫情衝擊的今日,憂心明日的前景。
-
追蹤變動的世界
自柏林圍牆倒塌,冷戰結束至今,世界經濟流轉變動中,西方倡導的全球化,管理貨物、服務和資本跨域流動,已屢見經濟秩序失衡。二次大戰後由美國主導的西方經濟體已面臨衰退,甚至可謂崩壞。
過往的這幾年,美英以經濟強國姿態主宰世界金融版圖,在財務槓桿過度操作借貸推動的經濟體制下,央行基準利率趨零,量化寬鬆購債,利用短期財政刺激,各政府及跨國企業在追逐資本利潤過程中,深化的全球分工與專業,智財權保護,讓贏家全拿,輸家輸盡,擴大了區域間的貧富差距。
各國國內的人才、勞務、商品在快速流動下,也普遍性呈現貧富不均現象,如美國百分之一的幾十萬人享受富人減稅待遇,窮人增加,中產階級恐慌。美國川普總統的四年更顛覆國際秩序,發動中美貿易戰,掀起東西方新對峙,激發國內種族、社會對立,嚴重分化撕裂所有的民主精神價值。這些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隔閡與衝擊,仍在發酵,處理不易,同時亦將各國體制的脆弱表面化。
疫情未盡消失前,擴大的社會不均,缺乏健康安全網。高收入富有壟斷資訊與資源造成民眾由不信任到對立。
雖有一曾高舉全球化利基的學者,今反思迂迴的唱作昨是今非的解讀,如美諾貝爾得主Joseph Stiglitz曾不遺餘力的倡導,哈佛教授Joseph Nye以軟實力推進美國式(民主普世價值)的政治戰略大師,如今也承認目前美式的戰略已不適用於全新的世界。以歷史終結著名的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身分政治的回歸上對民族崛起與民主倒退又寫新書了。
亦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及早敲警鐘的是常駐聯合國近身觀察世界變化的Jeffrey Sachs,他對貧窮問題與永續發展一直關切有使命感。我史丹福的老師Michael Spence挑戰不對等資訊對資本市場的不公平機制,因而得到諾貝爾。後轉進哥大氣候變遷發展中心,務實的接納開發中國家,尤其中國在全球經濟轉型和增長上提供寶貴的參與經驗。在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必須積極負責任與對話。Kishore Mahbubani馬凱碩:美國失去信心,中國贏了嗎?全球化不是一個單一解決的問題。而拜登即將上台,國內外事務雜亂無章。他的首要挑戰有三:
-
重整國際領導地位。必須在氣候變遷議題上,重返巴黎協定框架,進行大量溝通。
-
共和、民主兩黨開啟對話,共同面對分歧與消耗。在產業vs.製造業比例、比重失衡下,又將面對現實的數位時代挑戰下的中小企業,勞動就業與失業人口諸多問題。
-
美中貿易談判,尤在科技力消長中進入深水區,脫鉤繼續、對抗繼續。
-
數位時代提前來臨,生活型態已有的改變
-
當代總體經濟早已陷入困境,Paul Krugman說「今日的總體經濟學,要不是無用,就是百害」雖有嫌誇張,但經濟學無視於經濟現象、經濟環境,只研究或修正瑣碎小問題,對大問題或跨足文明進程的反思,有主張提建言的少,檯面上充斥缺乏勇氣、道德,若不能用於致力公益、面對公害,未能維護人類”道德”價值的基本理念,對謀求國際共同福祉及國家安全責任缺缺,那麼所謂經濟學的基本架構將在放任下萎縮。
-
資本主義進入數位時代,數據所有權屬於私人領域的自由市場經濟,屬於國家則非自由市場經濟,屬於跨國公司則反自由市場秩序規範紀律。即時資訊在政府治理與民間網路操控的業者主導下,聚滙為”監控資本主義”的威脅,通吃通拿的數位資訊收集、應用的所有權,決定了今日自由經濟的新形態。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決戰多年,在人民認知提升下稍見分曉,然數位時代體制才開始,問題卻不斷延伸中。
-
疫情後全球化到逆全球化的治理危機
(群體)的聯合國組織運作,諸如G8. G11. G20,及各區域、各議題下的組織會議也多,政治、經濟、貿易、醫藥衛生、文化交流,皆處於信任不再、分合過程領導無力,零碎化未見有效整合,偶有進步的跡象,又於現實問題與承諾不對等時,拼湊急就章的全球性抑或區域性的國際規則,常不完善、欠公允。
-
已開發的國家:在各國利益取向下,只見跨國公司和金融機構的機巧運作。
-
開發中國家:面對歐美大經濟體的各國保護主義紛紛抬頭,更有中國經濟力的崛起需要面對﹐民主國家與非民主國家,由於體制不同,有勞動條件、環境標準或人權等問題,在Bilateral一對一的談判弱勢下處境每況愈下,輸家態勢日明。
-
貧富、疫情與貿易戰下的今日台灣
-
中共以”反分裂法”為守勢防台灣獨立;以”國家統一法”制定攻勢的政治態勢。在拜登上台重返國際組織,參與亞洲、國際組織動向尚未明朗時。兩強軍事布局持續擴充,明顯的在台灣海峽間較勁。
-
中美貿易戰仍持續,分庭抗禮以亞洲為角力點。台灣應戰略與規劃分明,把握地緣政治的獨立自主性,積極爭取區域經濟的參與,然至今的南向政策並未見實質進展。
-
習近平近日在聯合國承諾Co2 碳排,力爭2030降為65% (2015的基準強度),中國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於地緣政治中首先拋出「生態文明」口號 (對內、對外)展現利用氣候議題的政治精心策畫。台灣雖非聯合國組織成員,永續發展推動有年,成立行政院永續會,制定SDGs指標。然目前不見政院方向性整合,面對此全球注目重大議題,只見外交在經貿壓力下說辞應急,不見前瞻規劃。
-
疫情後,生技、醫藥、公衛,歐美政府擬在醫藥與醫療物資生產上作分隔及回流努力,切割供應鏈,我政府為減少對中國依賴,爭取回國設廠,謀求與亞洲/中國製造”脫鉤”,兩岸ECFA期約將至,對未來技術人才交流、綠能、生技的市場開發,尚屬未知之際應慎思遠慮。外銷導向的台灣,國內消費僅佔GDP16%。
-
值得注意的更有
-
風雲變幻危機重重的當下,我政府治理能力,官員普遍歷練不深、品質下降。唯有中央銀行尚努力應對國際壓力,金管資本市場改革在推進中,加強金檢/監/管,作擴大資本市場亞洲化的期待
-
民進黨獨大,國民黨式微,小黨薄弱。今日黨的運作下,選舉為重,民代素質下降,屢見為派系效力運作,民意為政治私利左右。
-
一言堂下,智庫缺乏支持,知識份子冷漠灰心、學術中立漸失,失去精英的公民社會,何以支撐?更不易見到,諸如『規劃及面對逆全球化經濟的來臨』 的研討。
-
政治網紅、名嘴,帶風向跟風向,侵蝕抵毁媒體的公信與能力,
-
需要培養下一代獨立思考→需要「停看聽」承擔與試煉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