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豪雨猛烈 學者:防災工程永遠不夠只能一直追

       南投縣仁愛鄉武界、萬豐部落間聯繫要道今年八月因豪雨發生大規模崩塌,兩地交通中斷。

近年因氣候變遷豪雨天災不斷,學者指出,隨著雨勢愈來愈猛烈,過去針對大規模坍塌的硬體工程或氣象監測已不足,只能「一直追且沒有極限」,國家警報有助預警,但更重要是民眾要願意配合撤離,過去莫拉克風災帶來慘痛教訓,但民眾防災意識卻像「風化」一樣隨著時間變弱,政府應加強防災教育。

交大土木學系副教授單信瑜表示,面對氣候災害有不同手段,以工程面而言,預防土石流可做野溪治理、設置防砂壩等,預防大規模崩塌則要做好坡面排水及深層排水工程,但氣候變遷導致降雨條件改變,雨勢又急又大,即使地質地文條件跟過去相同,災害規模卻可能擴大,以往工程設計及強度「已經不夠用」。

雨量監測、氣象預警、國家警報為非工程手段,單信瑜指出,加強觀測或預警是希望對於災害有更好掌握,但也同樣因為降雨型態改變,過去預期災害發生前或警報發布後,可以有一段時間實施應變作為,但現在豪雨太急,「預警到災害發生之間的時間縮短很多」,防災總是措手不及。

水保局擬針對大規模崩塌高風險區發布國家警報,單信瑜表示,水保局目前盤點台灣有一千七百多條土石流潛勢溪流,二三八處有人煙或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崩塌高風險優先保全區,但氣候變遷導致降雨量變大,土石流或大規模崩塌地點應該再增加,監測密度跟點位都要增加,並加強偵測邊坡。

單信瑜坦言,以目前學術所知或工程能力,無法預測要監測多少地方才夠,氣候變遷太快,「工程手段只能一直追,且沒有極限,不知道怎樣才叫夠」,政府必須向民眾做更詳細的風險溝通,該撤離就撤離,才能盡量減輕災損。多數民眾都有一定的防災觀念,但隨著時間過去卻出現「風化現象」,防災意識弱化,政府必須加強防災教育及建立防災社區。

中央大學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表示,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過去曾針對台灣一千七百多條土石流潛勢溪流做過獨立評估,分析累積雨量及發生土石流的機率,但現在氣候變遷太極端,「乾則愈乾、澇則愈澇」,過去遇到豪雨常形容是「百年一遇」的雨量,其實台灣雨量觀測並沒有隨著時間變化而更新,「所謂的百年豪雨可能早就縮短到七、八十年」。

李錫堤說,氣象局、水利署、台電及地方政府都有各自的雨量觀測站,但沒有做好資料收集及整合,未來氣候變遷將更嚴峻,若要加強大規模崩坍或土石流的災害預防及潛勢評估,對於雨量預估必須掌握得更為全面且精準。

相關新聞

新內閣人事出爐,準閣揆卓榮泰昨(23)日宣布財政部長由莊翠雲留任,並交付三項任務,包括續推囤房稅2.0、新青安貸款、落實綠色金融。...
賴清德總統即將於520就任,新內閣宣布的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是保險專長,各界寄予厚望。有關保險業的監理,目前最重要的議題是,...
美國能源政策專家麥吉利斯(Jordan Mcgillis)表示,台灣的經濟是由充滿活力的製造業所帶動,經不起電力不穩定帶來的衝擊,...
昨天為世界地球日,蔡英文總統及副總統賴清德共同接見「全國NGOs環境會議」代表團體。蔡英文在會中細數近年推動能源轉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