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向

台灣服務業早已佔GDP的七成,但是服務業對於經濟成長的產值,仍然比不上工業,同時陷入長工時低工資困境。隨著全球化競爭與挑戰日益增加,新興商業模式崛起,政府應思考鬆綁法規,推動服務業研發創新、利用製造業優勢將製造業服務化、以及結合科技等方式,對服務業升級提出解方。

背景說明

台灣經濟發展,在高瞻遠矚的前輩技術官僚擘劃下,於80年代至90年代躋身全球產業鏈,奠定資通訊產業發展基礎。惟2000年之後,因未能成功轉型,以致經濟競爭力下滑。台灣如何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科技進步驅動產業快速變動的趨勢下,奠基於代工強國的基礎上,讓經濟再次起飛?政府的責任是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改善兩岸關係;企業則應改變思維和營運模式,因應時代浪潮。

活動照片

  • 數位建設座談─王雲

    數位建設座談─王雲

  • 數位建設座談─劉克振董事長

    數位建設座談─劉克振董事長

  • 數位建設座談─王伯元董事長

    數位建設座談─王伯元董事長

  • 數位建設座談─游直翰執行長

    數位建設座談─游直翰執行長

  • 數位建設座談─周延鵬執行長

    數位建設座談─周延鵬執行長

  • 數位建設座談─施振榮董事長

    數位建設座談─施振榮董事長

  • 數位建設座談─曾銘宗立委

    數位建設座談─曾銘宗立委

  • 數位建設座談─陳添枝教授

    數位建設座談─陳添枝教授

相關文章

台積電(TSMC)預計在熊本縣新建的工廠,料將成為第1個日本政府完善扶持尖端半導體生産企業的認定對象=, 制定以供求緊張時支持增産等為條件補貼在日本國內建設工廠的法規=, 這樣,日本政府就可以穩定確保對經濟安全保障越來越重要的半導體。

編按:日經整理報導,半導體危機,動搖汽車産業建立起來的供應鏈應有狀態,美國積極協助英特爾增加產能,欲重掌半導體産業結構主導權,但如果不分配資源,汽車製造商和國家都無法獲勝,未來半導體展開爭奪,半導體代工行業完全失去了平衡。

藍濤亞洲總裁、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黃齊元於《工商時報》撰文指出,全球半導體近期大缺貨,特別是汽車晶片,引發汽車廠失業問題,以致美國政府要求台積電自動交出庫存及客戶訂單資料。這些資料屬於商業機密,美國以國安理由強迫企業提供,說明問題極為嚴重。

為擺脫對亞洲晶圓代工的依賴,避免台灣的地緣政治風險,歐美高層最近頻頻互訪,計畫擴大半導體的合作,歐盟可望在幾個月內針對新建晶圓廠做出決定。據媒體報導,中國方面也在英國積極收購或投資,英國政府表示,將繼續密切關注事態發展。

半導體產業掀起大擴產潮,根據 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報告,未來幾年將有29座晶圓廠陸續到位,有望為相關設備商創造出千億美金規模的商機。

《日經》報導,亞洲科技總編山田周平指出:中國的華為技術正在維持半導體的自主開發。由於美國加強制裁而失去了半導體晶片的代工廠商,但華為並未推進開發子公司裁員,而是仍維持業務,顯示出對因中美摩擦而作為戰略物資再次受關注的半導體的執著。

編按:1983 年日本被美國要求成立「半導體貿易問題研究委員會」,要求日本減產。1986 年美國更迫使日本簽訂《日美半導體協議》,阻止日本企業併購,以保護主義庇蔭美國的半導體公司,繼而扶植韓國三星進軍日本的全球市場,終令日本在 1993 年失去了半導體一哥地位。台灣要以此為借鏡,小心美國科技佈局。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說,拜登政府正在研究如何幫助半導體生產商和買家分享供應鏈訊息,以緩解全球晶片缺貨危機,她並且敦促美國國會儘速通過立法,為國內生產提供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