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意義不只在教會某項技能,而是一個國家,甚至一個民族文化、精神、價值的延伸;學校存在的意義更應當是「各種人文精神與學問匯集」處,也須肩負起「為世界上所有人提供可真實對話的道理和意義」。

背景說明

國內高等教育自1990年代快速擴張,形成大學、研究生滿街跑的現象。根據教育部資料,2015年台灣預期受教育年數為16.6年,若扣除學前教育,每位國民預期正規教育達15.6年,相當於大學四年制畢業。儘管台灣擴充高等教育使受教率提高,但教育的本質與未來就業產業間連結,一直是難解的問題,而大學究竟要成為思想的堡壘還是職場前哨站,更是近年屢屢引發思辨的論戰題。在科技發展快速的今天,教育更涵括一個國家的核心理念,成為需要重新衡量的課題;且考量到經濟發展與就業市場的多元變化,我們更需跟上腳步,面對傳統與創新拉扯下的挑戰。

活動照片

  • 2022 藝術零距離 與兩廳院進入偏鄉國中

    2022 藝術零距離 與兩廳院進入偏鄉國中

  • 2017 請給孩子一個機會座談會

    2017 請給孩子一個機會座談會

  • 2013 種籽營學員照

    2013 種籽營學員照

  • 2013 種籽營 大合照

    2013 種籽營 大合照

  • 2014 兩廳院圓夢計畫大合照

    2014 兩廳院圓夢計畫大合照

相關文章

農委會林務局與時報文教基金會一同策劃了一系列的台灣生態旅遊活動,以森林之美的奧萬大林區展開新森活運動的首部曲,在時報基金會副執行長林聖芬、林務局長黃裕星、林業處長賴建興及Lonely Planet旅遊作者Rebert Storey(左至右)一同參與下啟動 。

台灣之所以成為福爾摩沙美麗之島,主要是她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全島面積57%面積都是森林覆蓋,而2002年為聯合國「國際生態旅遊年」,擁有豐富森林生態資源的台灣,...

八場演講所規劃的子題依序分別為:

一、人與自然觀點(人在自然之中的定位);

二、科學與知識:科學史(中西科學知識發展)

三、世界音樂對話錄:音樂、儀式、劇場;

四、身體關心:當代藝術的體現;

五、教育:當代教育思潮與各國教育改革;

六、社會經濟史:封建社會進入市民社會;

七、全球倫理與儒學的現代化;

八、語言思維。...

膽識與決心成就夢想的版圖,寬廣未來屬於無懼挑戰的英雄。面對全球化的時代,不僅要有堅持夢想的熱情,更要具備勇猛進取的企圖心,才能在寬廣的國際舞台上盡情揮灑、成就不凡!

帝亞吉歐DIAGEO來自一個重視個人與創意產業發展蓬勃的國度,並深刻體會夢想成就一切的重要,也因此過去四年在台灣積極推動「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不僅鼓勵有夢想的個人追求自我成就,並藉由推廣他們的真實故事,發揮正面影響力,讓台灣往更美好前進。...

不是缺水,就是水災問題,水環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教育部長黃榮村昨日在時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陪同下,參觀〔水水台灣--二○○三科學週特展〕。黃榮村說,這樣的特展融合歷史、人文、科學、自然學科,非常適合學校作為戶外教學場合,教育部將鼓勵各級學校前來參觀,讓學生有機會了解台灣的水環境。

由國科會、教育部、農委會、經濟部水利署、時報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的「水水台灣--二○○三科學週特展」,正在台北市中正紀念堂與台北捷運站前地下街舉行。...

素有「台灣科技教父」之稱的前總統府資政李國鼎於五月三十一日過世後,昨日屆滿百日,包括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神通電腦總經理果芸等多位國內科技界菁英,十五日在「李國鼎先生百日紀念研討會」中均指出,李國鼎生前永遠傾聽、好學不倦、劍及屨及的風範影響了他們的一生,其畢生「圖利他人」的利他精神,更令人敬佩。

張忠謀:半導體業創造奇蹟

國內多位科技界的翹楚昨日在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的「李國鼎先生百日紀念研討會」上,...

汎森,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历史研究所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特聘研究员,“中研院”院士。研究以思想文化史、学术史、史学史为主。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5)、《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台北:允晨出版公司,1987)、 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一個人思想形成過程中總是受到許多書的影響,要從其中選出最重要的一部或幾部,有其困難度與不準確性,不過如果要勉強舉出一個例子(而不是唯一的例子),我或許會說在我二十來歲時,德國社會學家韋伯的幾部書對我產生過相當的影響。

我所讀的第一本韋伯著作是《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當時這一本書早已經有了台北協志出版社的簡譯本,譯者是台大經濟系的張漢裕先生。協志是大同公司出資創辦的,歷史相當長,我幼年時代便見到父親書櫃中有好些協志的書,像...

我個人相當留意現代西方社會科學的理論,但是我也常想到,所謂西方,往往是指近代的西歐、北美,所謂西方的社會科學概念,往往是從這些地區的經驗所發展出來的理論,本身有相當的侷限性,同時也了解到,藉由對本土的深入研究,可以提出對西方主流社會科學產生具有重大意義的挑戰。

已故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1931-2001)在其〈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應躋身世界主流〉 [1] 一文中,便提出這樣的看法。最常被引來支持這一個看法的,是美國漢學家牟復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