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這份影響將跟著我們多深?多遠?我們還有機會回到過去嗎?真正屬於這世代青年人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背景說明

2019年下半年開始,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我們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在科技醫療發達的今天,會被迫進行物理上的隔離;雖隨著疫苗研發與防疫政策的落實,各國在2021下半年開始逐步解封,但復原這場疾病大流行所造成傷害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疫情爆發以來,全人類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在隔離政策實施下,生存、教育、經濟上的權利,都大受影響,這世代的青年,對網路的依賴更達到高峰。我們看見世界的變化,卻無法預測他將為未來埋下怎樣的火苗;改變與檢討,更顯刻不容緩。 不論如何,我們除了希望共同撐過這場全球危機,也希望展現韌性與反思,放慢腳步去檢視應國家長遠規劃,將劣勢化為優勢,再次出發。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根據路透社報導,其取得世界衛生組織(WHO)一份內部報告指出,未來針對新冠病毒的高危險族群,像是老年人,可能每年都要接種一次新冠疫苗。報告更大膽推測,未來像BNT與莫德納疫苗所使用的「mRNA」技術,將成為主流;AZ與嬌生使用的腺病毒載體技術,可能被放棄。

總人口約1070萬的以色列至少打一劑新冠疫苗的覆蓋率超過8成,超過800萬人,其中,完成2劑施打人口也高達515萬,占比超過50%,這種接種速度領先全球,以色列 5月時恢復正常生活。 但是好景不常,印度變種病毒Delta近期已攻入以色列。《紐約時報》6月25日報導,最近在莫迪因和賓亞米納兩個城市的學校出現數十個新病例,導致數百人被隔離。以色列已經開放12至15歲的青少年預約接種疫苗,但許多青少年尚未施打新冠疫苗。

在印度首次發現的新冠變種病毒株Delta,其傳染力為原始病毒的兩倍,歐美各國衛生單位紛紛發出緊訊,憂心其將成為引爆第三波大流行的因子,而該變種病毒也正在亞洲迅速傳播,但是由於亞洲各國加速接種疫苗的工作才剛起步2個月到2周不等,人們對人員能否恢復流動和商業活動能否重新開始都表示懷疑。

編者按: 全球疫苗荒、各種新冠疫苗效力又不相同的情況下,部分國家與醫師同意或建議開放「混打疫苗」,但對此衛福部專家會議日前已拍板否決,但防疫專家指出,新冠肺炎疫苗混打在台灣是不得已也是必然趨勢,中央應該要盡快制訂因應疫苗混打的策略。而德國政府也證實,已在4月份接種AZ疫苗的總理梅克爾,前幾天接種的第二劑正是莫德納疫苗。

最早在印度發現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Delta變異株傳染力更強,入侵多國並引發疫情,世衛組織專家說,Delta已擴散到92國,「不幸的是,我們至今疫苗還沒到位來保護人命」。

丹麥新聞媒體 20 日報導, 丹麥血清研究中心(SSI)主任 Troels Lillebak 和哥本哈根大學全球健康教授 Flemming Konradsen 指出,Delta 變種病毒也稱印度變種病毒,具高度傳染力,很可能在未來幾個月成為主導丹麥和歐洲的新病毒。而第三期試驗結果才剛出爐的美國生技公司Novavax,也宣布將研發第二代疫苗,對抗Delta變種病毒。

編者按: 疫情延燒,新冠疫苗為全民關注焦點,網路上真假訊息不斷,日前媒體報導「mRNA 疫苗技術發明者怒了 後悔打了莫德納」的訊息,目前已被國外查核媒體認證訊息不實。到底疫苗的技術為何?對人體是否有害?以下為整理報導。

新冠肺炎影響全球經濟,南韓國內經濟也深受影響,南韓電力公社於21日表示,已經和政府就第三季的電價凍結與第二季保持相同費用,因此從7月1日起適用的第三季最終燃料費調差為每度電-3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