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熱浪席捲美歐之際,美國總統拜登今天發布行政命令推動離岸風電、投資23億美元打造基礎建設因應氣候變遷,但未應議員要求正式宣布氣候緊急狀態。

環保署昨(20日)修正發布「事業廢棄物處理設施餘裕處理容量許可辦法」,擴充事業廢棄物處理量能。我國每年產生事業廢棄物量體龐大,去年一整年就高達2195萬公噸,卻面臨專用處理設施不足的窘境,暫存量不斷累積之外,也排擠了生活垃圾的焚化空間。

國際性非政府組織「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今天指出,中國今年加速批准設立新的燃煤發電廠,當局試圖降低因缺電導致經濟受創的風險。

美國最高法院在6月30日以6:3裁定,美國政府不能在沒有「國會明確授權」的情況下,利用其現有權力逐步淘汰燃煤發電,重創拜登已然舉步維艱的氣候工作。不過,拜登也正在醞釀下一波的行動中。

英國氣象局18日首次基於炙熱考量發布紅色警告,預測高溫可能達到華氏105度(攝氏40.5度),比全球98%地區還熱;英國政府更在路上撒沙以免柏油融化,火車減速以防鐵軌變形,另有機場跑道變形而關閉搶修。

國際能源總署署長比羅爾近日發出警告,稱若沒有俄羅斯天然氣,歐洲恐怕撐不過冬天。

7月以來,上游降雨有限,曾文水庫蓄水率跌破5成。

儘管德國為了彌補俄羅斯化石燃料供應減少,已決定重啟燃煤電廠;然而今天發布的一份研究結果顯示,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引發的後果,可能反而使得德國能源轉型至綠能的速度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