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世界各國普遍將二○五○年達到淨零碳排列為政策目標,以及 俄烏戰爭 導致能源價格飆高等因素驅動下,近來主要國家逐漸調整排除使用核電的立場,國際能源署(IEA)近日並發布報告,強調全球要在二○五○年達成淨零碳排目標, 核能 發電量須從今年的四一三GW(吉瓦)倍增至八一二GW。

媒體報導,水利會收歸國有後,發生水路破損淹水等情事都無人處理。農水署今天回應,由國家直接整合跨部門資源,能處理日益複雜困難的農田水利水源規劃、調度、防災等課題,服務效率顯著提升。

媒體報導,農田水利會收歸國有時,農水署、農委會曾經承諾,會嘉惠農民、有水可用,但過了近2年時間,水路破損喊沒錢修、水閘門沒人管淹水,農事處理效率變慢,農民完全沒感受到官派後的服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發布新聞稿表示,...

你是住在缺水危險城市嗎?地球升溫導致全球氣候極端化,有調查發現到了2036年,南科、竹科所在地用水緊張,預估新竹縣市每日缺水量達18.5萬噸、台南縣市22.5萬噸,而缺水情況也會影響到農業耕種,在新竹新豐鄉就有農民用「旱地直播法」,挑戰乾式種稻,來面對極端氣候。

基隆協和電廠擬改為天然氣發電,但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必須填海造陸引發生態衝擊。

聯合國 開發計畫署七日發布報告指出,全球糧食和能源價格飆升迫使世界最貧困國家的七千一百萬人民陷入貧窮。

USR(大學的社會責任)與近來興起的CSR(企業的社會責任)在不同天秤上具同等之重要意義,而到底什麼應該是USR之核心價值?協助在地社區營造?與在地中小學大手牽小手結盟?進行在地為主題之調研與長期觀察監測?透過社團推動在地長照陪伴?似乎這些都應該是答案之一。

歐洲議會6日表決通過,將把天然氣和核能加入歐盟的「永續分類標準」。

中國近幾年從美國、法國到越南,到處購買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