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台灣近期持續高溫,且無颱風來襲,已讓周邊海域珊瑚的「熱壓力」爆表,七月底前恐陸續進入白化一級警戒。

水利署賴建信署長於七月十三日視察北水局阿姆坪防淤隧道工程,針對本工程即將於本年汛期發揮沖淤功能,肯定所有工作人員為石門水庫延壽增添新利器,也期勉勵持續提升施工品質,順利完成最後一哩路。

預定落腳 台南 將軍青鯤鯓的台 南海 水淡化廠,今經環保署 環評 過關,未來最高每天可提供20萬噸供水,也將是全台規模最大海淡廠。

高雄市政府核准國家海洋研究院興建的「南沙海洋研究站」已在去年完工,今年6月掛牌,門牌號碼為「南沙3號」,未來開放外國海洋學者申請研究後,將更凸顯台灣擁有太平島的價值,落實總統蔡英文捍衛海洋國家的政策。

受到俄烏戰爭還有疫情影響,國際糧食供應鏈變化,加上國內水稻過剩,雜糧得依靠進口,為了擴大 大豆和玉米等雜糧面積生產,提高糧食自給率,農糧署輔導業者共同發起,推動大豆和玉米輪作模式,還導入智能自動化施打循環益生菌有機質肥料系統,來達到產業升級。

市府110年4月30公告實施「臺南市國土計畫」後,為改善鄉村區居住、產業、公共設施等發展問題,同年啟動鄉村地區整體規劃,將資源妥善分配,並因地制宜考量各鄉村地區農業生產、氣候變遷、環境保護、文化保存、高齡照護、地方創生等面向需求,進行空間規劃。

世界各國普遍將二○五○年達到淨零碳排列為政策目標,以及 俄烏戰爭 導致能源價格飆高等因素驅動下,近來主要國家逐漸調整排除使用核電的立場,國際能源署(IEA)近日並發布報告,強調全球要在二○五○年達成淨零碳排目標, 核能 發電量須從今年的四一三GW(吉瓦)倍增至八一二GW。

媒體報導,水利會收歸國有後,發生水路破損淹水等情事都無人處理。農水署今天回應,由國家直接整合跨部門資源,能處理日益複雜困難的農田水利水源規劃、調度、防災等課題,服務效率顯著提升。

媒體報導,農田水利會收歸國有時,農水署、農委會曾經承諾,會嘉惠農民、有水可用,但過了近2年時間,水路破損喊沒錢修、水閘門沒人管淹水,農事處理效率變慢,農民完全沒感受到官派後的服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發布新聞稿表示,...